4月17日,游客在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展廳參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4月2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省檔案局、省文旅廳、省博物館、隨州市等將推出系列策劃,推動曾侯乙編鐘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省檔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匯聚檔案學、音樂學、歷史學等領域專家,深度解讀曾侯乙編鐘蘊含的文化密碼。計劃出版隨州曾侯乙編鐘研究文獻,把學術成果轉化為大眾易于理解的知識,推動編鐘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同時,策劃一系列極具創意的宣傳活動,包括電影級數字VR體驗項目,讓觀眾仿若置身千年古樂現場;舉辦專場音樂會,奏響跨越時空的天籟之音;打造主題燈光秀,以光影藝術重現編鐘的璀璨魅力;甚至涉足影視作品領域,以更生動的形式展現編鐘的檔案文獻價值、音樂價值和世界意義,讓曾侯乙編鐘的影響力輻射全球。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長期陳列展出地,湖北省博物館肩負著守護文物瑰寶的重任。省博物館館長張曉云介紹,館方將依托現代科技手段,構建“本體保護+數字孿生”雙軌保護機制。在本體保護方面,全面升級文物保存環境,運用恒溫恒濕、防氧化等先進技術,為編鐘營造最佳的物理保存條件,延長其“生命”;在數字保護領域,借助3D建模技術復原編鐘鑄造工藝,利用聲紋分析技術完整保存樂音數據,確保曾侯乙編鐘在數字世界中實現“永生”,讓后人能隨時領略其精妙。省博物館還計劃在202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50周年之際,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文化愛好者齊聚湖北,共襄文化盛舉,進一步提升曾侯乙編鐘的世界影響力。
隨州市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積極謀劃讓編鐘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發展與文旅產業。隨州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陳興旺介紹,隨州將著力培育“編鐘研學”品牌,精心開發編鐘樂理、編鐘樂舞、禮樂文化等特色課程,吸引廣大中小學生前來研學,將隨州打造成中小學研學旅行的首選目的地。同時,省文旅廳將圍繞隨州曾侯乙墓(編鐘出土地)、銅綠山考古遺址公園、省博物館(編鐘陳列館)等重要節點,推出“編鐘主題旅游線路”,串聯歷史文化景點,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編鐘文化的深厚底蘊。加快建設隨州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其打造成講述曾國禮樂文明的熱門打卡地。
4月28日,國家檔案局在北京召開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總結座談會。會上,專家高度評價隨州曾侯乙編鐘入圍“世界記憶”。
“隨州曾侯乙編鐘,是以青銅樂器作為文獻載體,文字和聲音互為印證,這種形式極為獨特和罕見,是世界唯一的?!眹覚n案局世界記憶項目負責人王紅敏表示,曾侯乙編鐘進一步豐富了世界檔案文獻遺產的載體形式,是世界范圍內迄今發現最早刻在青銅器編鐘上的音樂文獻。
“曾侯乙編鐘從一出土,就令世界矚目。”會上,湖北省檔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由國內三代學者用11年時間編撰的大型專著《曾侯乙編鐘》出版。如今,這項國際性研究領域已涉及考古學、歷史學、科技史學、冶金學、聲學、天文學、古文字、化學、音樂等多個學科。
隨州曾侯乙編鐘以實物和樂音證明了中國早在戰國早期,就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十二律體系,這比西方早出現近2000年,改變了世界音樂史。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曾評價:“這是青銅時代的‘聲學計算機’,每一個鐘體都是數學與藝術的完美結晶?!?/span>
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組編鐘。編鐘的恢弘規模(最大鐘高1.53米)與復雜組合(甬鐘、鈕鐘、镈鐘并存),是曾國“漢東大國”地位的物證。德國漢學家雷德侯在《萬物》中寫道:“編鐘的鑄造工藝至今仍是工程學奇跡,戰國工匠用青銅鑄造了超越時代的科技豐碑?!?/span>
4月2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電話采訪了世界記憶國際名錄評委之一、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楊開荊。
“曾侯乙編鐘聞名中外,以獨特的青銅器為載體,承載著我國悠久而優秀的傳統文化?!睏铋_荊說,其內涵豐富多元,不論是文字、禮樂、藝術等方面,還是科學性,都凸顯了世界意義。
這套2400多年前的古代樂器,給后人留下豐富的內涵。楊開荊表示,整套編鐘上的3755字銘文,以記事、標音、音名、階名、各諸侯國律名及對應關系等,見證了戰國時期,曾國與齊、楚、周、晉、申等國的樂律理論,是迄今所知唯一系統的先秦中國官方樂律理論文獻,也是音樂大典,非常珍貴。與此同時,各種栩栩如生的雕飾,如盤龍、人像等,突顯了中國古代的藝術造詣,以及皇室對音樂的重視。
楊開荊認為,這套以編鐘為載體的文獻,向世人展示了我國青銅文明的輝煌歷史。曾侯乙編鐘距今2400多年,1978年出土時仍保存完整,極為壯觀。更為可貴的是,它保留了當時的音調和音樂信息,是一臺讓人震撼的高質量活化“鋼琴”,令中華禮樂教化跨越時空和國界,歷久不衰,充分反映了古人的高度智慧。它是中國的重要文獻,也是世界的共同記憶遺產。
楊開荊建議,曾侯乙編鐘入圍《世界記憶國際名錄》后,可加大力度開展相關的研究、宣傳、教育工作,同時通過各種創意產品,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向國際社會展示厚重而燦爛輝煌的荊楚文化,從而為中華“文化出?!遍_拓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