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原副會長 王震中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原副會長 任大援
中國社科院
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軍
1
炎帝神農: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創者
王震中:從古史上來看,神農有兩大貢獻:一是農業的發明,二是發明了耒耜,種植五谷。從農業的發明來講,可以追溯到一萬年以上,從耒耜的發明來講,應該是七八千年、八九千年,在隨州(誕生)的神農跟南方的農業的發明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國家農業分兩大系統,一個是南方的稻作農業系統,一個是北方的小米旱作農業系統?,F在北方的旱作農業系統發現至今一萬年左右,但是南方的稻作農業系統發現的是一萬兩千年乃至一萬五千年前,所以把農業的發明和神農和新石器時代早期聯系起來,這個是根據我們的考古發現和古史研究的一個結果。
在農業沒有發明之前是狩獵采集經濟,在狩獵采集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時候,人們就會把以前采集的東西,比如說野生的稻谷進行了種植,像北方黃河流域,就把那個狗尾草馴化,種植成小米、黃米(黍),原來是采集經濟,后來變成生產經濟。隨著這樣的一個過程之后,人類有很大的一個轉變,就是去定居,定居以后,農業生產種植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脊虐l現,最早的栽培的南方稻谷在生活的比例里面,一開始還不是特別重要,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產的比重就越來越重,人類由于生產再有剩余以后,有些人就可以去社會分工,在不斷地推動社會的進程,所以炎帝神農氏代表著農業的起源,同時也代表著農業的一個發展,整個幾千年的文明都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基礎就是農業,而農業的源頭我們要追溯到炎帝,追溯到神農。
任大援: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農業都是首先的。不僅在中國還是中國以外的地區都是這樣,但是農業發展它有階段性。早期都是采集野生的谷子、稻子,采集和狩獵大體上是一個階段。為什么炎帝神農重要呢?炎帝神農就把采集農業變成種植農業,這個我們在人類發展史上,不僅是中國和外國的學者我們都管這個叫農業革命,相當于他大規模的創造,就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人才有精力和時間從事藝術、宗教、商貿活動等等,豐富了人類的文化生活,在推動人類的精神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炎帝神農在中國歷史上是農業革命的創始人,他還是農業革命的創造人,這點上意義就特別大。但是我們說古代的歷史學家描述古代歷史的時候,他們的觀念是誰取得國家的政權政治上的統治權是最厲害,所以司馬遷史記的五帝本紀,第一個就黃帝本紀,但是他在黃帝本紀里也寫了炎帝的情況。如果沒有炎帝的農業革命,那么黃帝他也不能建立。
如果從思想史的意義上來看,人類開始有觀念、有思想,什么是天?什么是地?如果不通過農業的種植、自由的采集,他對這一點沒感受。如果種植,什么時候要種?什么時候要耕?什么時候要收?什么時候要藏?就有四季的概念。四季跟日月星辰有關系,就有天文的概念,然后數學就要發展,科學要發展,然后藝術也要發展,人類要精神生活,所以后來引出的一系列變化,在中國的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炎帝功不可沒啊!
2
炎帝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任大援:中國很多現在進行的活動,如哲學的思維、藝術的活動、科學的活動,所有這些活動的源頭都是在早期發生的。比如炎帝是從采集農業到種植農業,叫農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革命,但是它由于種植農業,人不需要大規模地遷徙,所以就定居,定居就產生了生活方式的變革,生活方式的變革就有了家庭倫理關系,倫理關系就成為人類社會很重要的關系,也有社會關系。比如人要萬一去世了怎么辦?我們要紀念,要做一些陶器,本來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有些就變成禮器,思想觀念產生變化了,然后科學也發展了。你過去打野獸五只、八只、十只、二十只,但是你要種谷子、種稻子,人對數量的概念就不能不計算了,數學發達了。而且人固定了以后,生活方式改變了以后,可以從事藝術活動。人類定居了以后,有家庭的倫理關系,然后思維的觀念、藝術的活動還有經貿的活動,這些都發展起來了,這些發展是我們現在進行這些活動的一個早期源頭。
我們探索早期源頭的規律性對我們今天怎樣發展現代的科學、現代的藝術、現代的文化,有很多的歷史借鑒作用。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中國文化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的對倫理關系的高度重視,使中國有別于以兩河流域的,亞伯拉罕宗教體系的,以絕對的一元神觀念為主要的哲學觀念的文化形態,非常大的不同。中國的文化形態是以倫理為核心的,有時候我們也管它叫倫理類型,所以由此產生的中國的文明形態跟中國以外的地區是相當不同的,也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特性。
王震中:我們很早就以天地為道,然后由此產生出人和自然(的和諧),就是天人和諧,人和自然的和諧。我們今天在講“兩山”理論,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這其實就叫做生態文明。這個生態文明也是我們的農耕文明,從我們的炎帝神農(延續)下來的,至今它還在當今社會發揮著很大作用的,所以說炎帝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源頭。
我們中華文明有兩條母親河,一條是黃河,一條是長江。這兩條母親河,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交相呼應,就因為有這兩條母親河,形成一個很大的戰略縱深,所以魏晉南北朝時候,北方一些游牧民族入主到中原以后,中原的一些華夏民族就會繼續南下,一方面是開發南方,但同時南北兩條母親河對我們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不可斷裂性,在地理空間上起著很大的作用。
彭小軍:文明溯源一方面是為了了解過去,再一個是為了掌握未來,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們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研究史,了解我們的過去非常重要。第二個我們了解長江文明對我們掌握未來、一系列精神的內涵、特質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做的一系列跟歷史有關的展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工作,其實都是為了把文明溯源做好。
3
弘揚炎帝文化 傳承炎帝精神
任大援:儒家思想其中有一種觀念叫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就是民德要有倫理心。倫理從字面了解容易理解成人跟人之間的關系,其實古代并不這樣看,漢代的人就講天地和氣而萬物生,就是氣,陰陽的氣結合以后,萬物都是陰陽的氣,然后由夫婦和氣子自生,就是夫婦結成家庭以后,就有很多子女,這是一個倫理關系,整個人類和天地也是一個倫理關系。我們不斷地去思考前人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就是培養我們自己的那種道德心。
另外一個炎黃時代,不管是炎帝和黃帝,因為炎帝是農業革命的創造人,炎帝的創造精神也是我們要繼承的第二種精神。因為文化要發展,如果沒有創造性你就不能發展,所以現在用了AI技術,AI好像什么都懂,但是在有AI技術的條件下,誰能取得更高的成果?看你點子、你的思路有沒有創造性,炎帝就是一個最有創造性的人。第三點,黃帝和炎帝實際上是我們早期部落文明的融合時期,不僅有黃河流域的,還有長江流域的,還有西南的少數民族,所以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所以第三層意思就是百川歸海中華民族一統。從這三方面發展,我覺得對中國文化在未來的發展都是有積極的影響。
彭小軍:中華民族標識需要一些物質方面的東西,比如長城、大運河非常具體的物的遺存,但是更需要這種精神。炎帝精神非常需要我們去傳承弘揚,甚至要去創造性的發展起來,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來說,我們要開展一系列活動,比如說考古的、這些歷史學的融合起來,共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隨州正好處于隨棗走廊,南側是大洪山,北側是桐柏山,它恰恰是長江流域跟黃河流域交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而這個節點上恰恰證明能夠更好地展示出炎黃(文化)融合的精神、創造性的精神。
尋根節是尋根,怎么展示它?在隨州,其實有大量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比如曾侯乙編鐘、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葉家山(西周墓地)一系列青銅器,這些大量的珍貴文化遺產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將它們更好地展示在世界華人面前,讓他們知道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知道我們的祖先對美、對精神上的一種追求。
王震中:凡是有利于人類心身健康的,凡是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凡是有利于人類和平的,凡是有利于人類追求幸福的,抒發這樣一些情感的(禮)樂,我覺得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念下,與時俱進的向前發展,就會出現當代的中華文化一個嶄新的面貌。
來源:隨州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伍雅兮
編審:陳曉林
監制: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