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
丹江口水庫碧波萬頃
云影天光在澄澈水面交織
偶見白鷺掠過
泛起粼粼波光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
丹江口市以“中國好水”
滋養出獨特的生態瑰寶
——丹江鲌
好山好水出好魚。近年來,丹江口市勇擔“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使命,將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業綠色轉型發展深度融合,以庫區獨有的“丹江鲌”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構建起集種苗繁育、智慧養殖、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現代生態漁業體系。
截至2024年底,該市設施漁業養殖規模達34萬立方米,年產量達3.63萬噸,產值突破21.46億元,讓一泓“清水”化作源源不斷的致富“金水”,走出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全國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發展生態樣板。
政策引活水,碧水生萬金
“以打造‘丹江鲌’等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之功,助推十堰建設全國綠色農產品輸出地。”丹江口市委書記武小凱對該市漁業產業轉型提出要求。
圍繞這一戰略目標,丹江口市創新構建“五個一”工作機制,成立由該市市委常委、副市長掛帥的產業鏈領導小組,建立設施漁業“一名縣級領導掛帥、一個工作專班負責、一個市直單位牽頭、一個專家團隊指導、一套保障措施跟進”的攻堅體系,整合財政、發改、農業等多個部門的力量,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各鎮(辦、處、區)均明確分管負責同志專抓綠色養殖工作,構建起“縣級統籌、部門聯動、鎮村落實”的上下聯動、運轉有序的產業鏈指揮體系。
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馬有祥調研丹江口市博奧水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經營情況。
為精準破題,探索產業升級路徑,丹江口市委、市政府組建工作專班,遠赴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江蘇省海安市學習現代漁業發展經驗,對標“仙桃黃鱔”“潛江小龍蝦”品牌建設路徑,制訂設施漁業轉型發展方案,并將設施漁業納入“十四五”農業主導產業,確立“建設湖北省設施漁業強縣、打造全國示范基地”目標。該市連續三年把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全市陸基設施漁業的意見》,統籌資金465萬元,專項扶持設施漁業擴規模、降成本、防風險。
丹江口市實溥興漁業養殖基地鳥瞰圖。
同時,該市組建“丹江鲌”供應鏈公司,創新“4+3”產業聯盟模式,整合種苗、養殖、加工、物流四大核心主體,配套養殖設施、魚病防治、尾水處理三大技術支撐單位,建立供需對接機制,實現生產要素高效流通。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丹江鲌”研究院,加強與本地苗種、養殖、加工企業合作,實現校地優勢互補、資源互通、人才互動、成果互惠,為育苗、養殖、加工、運輸等產業鏈環節提供全面支撐。
品牌破浪行,游出“金招牌”
“白魚如切玉,朱橘不論錢”,杜甫筆下的千年詩意,在丹江口庫區化作碧波中躍動的現實圖景。
作為漢江的魚種之一,“丹江鲌”因丹江口大壩的修建,在特定水質、溫度、光照等條件下,淬煉出獨一無二的地域性特色。2008年,丹江口翹嘴鲌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為中國地理標志認定受理的首個活體魚類。此后更是斬獲中國地理標志名優產品獎、農博會金獎、中國農產品知名品牌獎等多項殊榮。在2024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水產)區域公用品牌聲譽百強榜中位列第46位,躋身湖北省農產品(水產)區域公用品牌三甲之列。
“丹江鲌”展示推廣活動現場。
品牌打造是一場匠心與時間的較量。丹江口市深諳此道,借鑒“潛江小龍蝦”“仙桃黃鱔”的成功經驗,集中打造“丹江鲌”區域公用品牌,充分發揮丹江口翹嘴鲌、丹江口鳙魚、丹江口鳡魚、丹江口青蝦四大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效應,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好山好水出好魚”為獨特賣點,著力打造丹江口高端魚產品。
“為做大做強‘丹江鲌’品牌,我們攜手中國地質大學設計學博士團隊,以文化基因賦能‘丹江鲌’商標設計;聯合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專家團隊,構建全鏈條地方標準體系?!钡そ谑兴a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通過《丹江鲌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辦法》的實施,建立從商標使用到產品包裝的標準化管控體系,形成“統一管理、統一標識、統一溯源”的品牌保護屏障,全方位護航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提升。
市場認可印證品牌價值。2024年,丹江口市積極對接旺順閣(北京)集團,簽訂年銷300萬公斤鳙魚、100萬公斤翹嘴鲌的戰略合作協議。如今,“丹江鲌”作為中高端水產品俏銷京津滬渝等多個城市,在北京開設的13家“丹江漁村”連鎖餐廳,食客年均消費丹江鲌食材超1.25萬噸?!暗そ垺奔庸ぎa品遠銷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突破1.5億元。
2024年湖北省農業博覽會“丹江鲌”展位。
為進一步開拓市場,丹江口市水產服務中心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參加北京、深圳、武漢等地舉辦的水源地綠色農產品博覽會、湖北十堰-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旅游鏈對接大會綠色農產品貿易對接活動、湖北省農業博覽會等,讓“丹江鲌”的金字招牌在各類展會上熠熠生輝,讓丹江口的生態魚游向更廣闊的江河。
科技賦新能,養出生態魚
品質是品牌的生命線。為筑牢“丹江鲌”品牌根基,丹江口市堅持以好水養好魚,用科技賦能生態、綠色、高效的智慧設施漁業體系建設,全方位保障產品品質。
5月13日,記者走進丹江口市均縣鎮寨河村的奔富智慧漁業基地,8000平方米現代化養殖車間內,59個直徑8米、高2米的大圓桶整齊排列,當工人投喂飼料時,水面瞬間泛起陣陣水花,魚群躍動顯示高密度養殖的活力。這種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系統,正是科技賦能現代漁業的鮮活注腳。
丹江口市奔富智慧漁業基地養魚車間。
“昔日‘百里萬箱下漢江’的盛景,如今正通過科技創新轉化為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丹江口市水產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面對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的時代命題,該市創新發展陸基圓池循環水、工廠化循環水、生態流道等智慧養殖模式,構建起現代化漁業產業體系。
陸基圓形池循環水養殖系統的核心在于高度集成的科技應用。該系統由地面圓形養殖池與尾水處理系統組成,形成閉環運作模式:養殖廢水經底部排污裝置進入處理單元,經凈化后實現循環利用。奔富智慧漁業基地負責人算了一筆科技賬:“單個8米直徑魚桶產能相當于5畝傳統池塘,節水節地效率突破90%,真正實現零排放和高效養殖”。
丹江口市高低位生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北京漁村生產基地)。
在龍山鎮實溥興漁業基地,科技賦能的維度更加立體。控制中心大屏上,水溫、溶氧量、氨氮含量、pH值等關鍵參數的動態數據實時顯現?!八|好,魚的品質才會好。智能增氧系統可根據溶氧量自動啟停,確保水體環境始終處于最佳狀態?!痹摶刎撠熑苏f道。
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基地還部署了水下監測探頭高清成像和精準追蹤設備,可實時捕捉魚群運動軌跡,工作人員可結合動態數據模型分析,提前預警魚群健康風險。
丹江口市潤航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
從“會呼吸的魚桶”到“會思考的系統”,丹江口市將科技力轉化為品質力的關鍵在于構建“生產有標準、過程可追溯、品質能保障”的全鏈條體系。
采訪中,記者翻開幾家漁業基地的電子養殖日志,每尾魚的“成長檔案”清晰可查:從魚苗入桶時的體長體重,到每日投喂的飼料配方、漁藥使用記錄,再到捕撈時的營養物質檢測數據,全部被錄入智慧溯源平臺。針對“丹江鲌”獨特的鮮嫩口感,該市還制定了包含魚肉纖維密度、鮮味氨基酸含量等在內的多項風味指標,讓“好水出好魚”從感性認知變為可量化的品質標準。
丹江口市裕水鮮智慧漁業養殖基地鳥瞰圖。
如今的丹江口
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筆
在守護一泓清水的底色上
繪就
一庫水養一條魚
一條魚興一座城
的產業新圖景
通過智慧設施漁業的技術革新,該市將“中國好水”的生態優勢轉化為“中國好魚”的品牌價值,使“丹江鲌”這塊金字招牌成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鮮活注腳。這條游向世界的生態魚,既承載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的責任擔當,更開創出一條“水經濟”賦能綠色轉型的特色發展之路,為生態文明建設書寫了獨具特色的丹江口篇章。
十堰日報官方視頻號
歡迎關注瀏覽
來源:十堰日報(記者 劉姣 特約記者 周玉娟 通訊員 張斌 閔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