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方勤
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
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 劉禮堂
湖北大學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 鄭曉云
1
大洪山區域在文化交流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鄭曉云:大洪山雖為自然山體,但其周邊區域在地理格局中具有特殊意義 ——這里是長江與黃河兩大流域的中間紐帶,也是淮河流域的源頭之一。從文化維度審視,環大洪山區域早已超越單純的地理范疇,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文化樞紐。
炎帝文化孕育于此,與其地處長江、黃河之間的獨特區位密切相關。作為長江流域孕育的文化符號,炎帝的影響力并未局限于南方,而是跨越江河,對黃河流域文明產生深遠影響,成為連接兩大流域的共同文化始祖。這一文化現象印證了環大洪山區域在溝通長江、黃河文明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它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 “兩瀆環扣、一河流源” 之地,更是中華文明 “多元一體” 格局中,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見證。
方勤:從中華文明的宏觀視角來看,大洪山所處地理位置是極為重要的南北文化溝通通道。人們常提及的隨棗走廊,便是貫穿東西的文化紐帶,而大洪山則是連接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關鍵節點。
在青銅時代,“金道錫行” 作為銅、錫運輸的重要路線,同樣承載著南北文化交流的功能,其路徑恰好穿越了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這條通道不僅促進了青銅鑄造技術的傳播,更為人才往來與文化交融搭建了橋梁。在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進程中,大洪山長期扮演著南北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角色,對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傳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與深遠意義。
學界普遍認為,炎帝所處時代約為距今五千年前后,這一時期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從全國范圍來看,彼時諸多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其中以梁子遺址、屈家嶺遺址、石家河遺址等為代表,彰顯出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
在環大洪山區域,隨州金雞嶺遺址,以及位于其南部的屈家嶺遺址、石家河遺址,均屬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文化遺存,與炎帝傳說所處時代高度契合。這些遺址展現出極高的文明發展水準:聚落規模宏大且功能分區明確,石器工具制作精良,紡織技術成熟,陶器工藝精湛,尤以玉器為代表的手工業制品,更體現出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與審美追求。
2
炎帝神農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劉禮堂:炎帝作為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其出生地存在豐富的文獻記載與文化傳承。據《史記》《三皇本紀》等古籍所述,炎帝誕生于湖北厲山鎮。湖北隨州自舉辦 “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前身為厲山文化節)以來,其炎帝故里的地位得到官方認定。與此同時,湖南炎陵縣(原酃縣)也與湖北共同承擔著祭祀炎帝的文化傳統。這種多地共祭的文化現象,恰是中華文明 “多元一體” 特質的生動體現——炎帝生于湖北,葬于湖南,兩地共同承載著華夏先民對這位文化先祖的尊崇。
炎帝常以牛首人身的形象傳世,這一造型可追溯至距今約六千年的紅山文化,最初或與古代祭神儀式相關。此后,《史記》《后漢書》《太平御覽》等典籍均對炎帝有所記載,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中華文明始祖符號與部落代稱的地位。傳說炎帝世系延續八代,其活動范圍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由此形成的炎帝文化,成為南方長江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農對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且深遠的貢獻,被尊為中醫藥領域的先驅,后世亦尊稱其為 “藥王”。傳說,神農目睹民眾受疾病困擾卻無力醫治,遂前往湖北神農架采藥。他以藤蔓搭建天梯,攀爬峭壁采集藥材,“神農架” 之名便由此而來。
在采藥過程中,神農不僅發現諸多藥材,還意外發現了 “荼”(早期的 “茶”)。當時,茶亦被視為中藥,因此神農也被奉為中國茶的始祖。然而,在一次嘗百草的過程中,神農誤食斷腸草,不幸犧牲,以生命踐行了救死扶傷的使命。
神農的醫藥探索,為后世中醫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明代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當歸、人參、枸杞等眾多中藥材,其藥用價值的發掘皆可追溯至神農時期。神農在中醫藥領域的開創性貢獻,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也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人類健康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知識財富。
鄭曉云:作為農業民族,農耕文明對中華民族的起源、存續與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長江流域出土的大量早期農耕遺跡經考古證實,其年代甚至早于炎帝相關傳說。這表明在傳說時代之前,先民已開啟農耕實踐。神農氏被視作推動農耕發展的關鍵人物,其對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與傳播,從根本上改善了先民的生計模式,為中華民族的延續奠定了物質基礎。因此,神農作為農耕文明的符號與象征,是構成中華文明根基的核心要素,深刻影響著民族文明的形成與演進。
方勤:炎帝發明的琴,在推動中華民族邁向文明時代、涵養精神文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從考古發掘視角來看,這一文化傳承有著令人矚目的實證。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古琴,均出自環大洪山區域,如郭家廟遺址、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琴實物,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有力印證了古琴文化自遠古傳承至今的歷史脈絡 。
3
隨州曾侯乙編鐘:
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
鄭曉云:隨州出土的編鐘及其他樂器,絕非孤立的藝術現象。任何藝術形式的高度發展,都依托于龐大的文化根基。編鐘藝術能達到巔峰,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積淀——它既源于人們對審美與音樂的不懈追求,也依賴作曲家的創作、精湛的樂器制造工藝,以及專業的演奏人才。正因如此,隨州曾侯乙編鐘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實至名歸。我們不應僅關注編鐘本身,更要洞察其背后蘊含的廣泛文化現象與深厚文化根基。
從編鐘這一藝術瑰寶中,可窺見隨州乃至更大區域的古人,在當時已擁有極高的藝術追求與審美品位。音樂作為禮教與教化的重要載體,是文明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隨州出土的高級編鐘與其他樂器,正是當地古代社會文明發展達到較高層次的有力證明。
劉禮堂:隨州出土的編鐘歷經2400余年的塵封,重見天日后,其仍具備演奏功能,成為連接古今文明的重要紐帶,有力推動了古代與當代文明的對話與互鑒。在編鐘藝術領域,其工藝水準與藝術價值足以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乃至古羅馬的藝術成就相媲美,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編鐘上鐫刻的文字與音律體系形成 “音”“獻” 互證,開創了音樂文獻互證的先河,在中外音樂文獻史上獨樹一幟。從人文、歷史、藝術到科技等多個維度,隨州編鐘均展現出世界一流的水準。
方勤:今天探討的話題頗具深意:從中華文明溯源至炎帝,再聚焦到炎帝出生地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其中蘊含著文明傳承的密碼。曾侯乙編鐘并非單一樂器,而是包含編磬、琴、瑟等的完整音樂體系,這一發現印證了自炎帝發明琴以來,音樂在中國文明發展歷程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彰顯出中華文明傳承的連續性與系統性。
隨州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是音樂領域的重大里程碑事件。編鐘銘文記載的十二平均律、黃鐘大呂等音樂學知識,展現出古人對音律科學的深刻認知。在與古希臘、古羅馬同屬人類文明高峰的軸心時代,曾侯乙編鐘以其精湛的工藝與深邃的樂理,成為這一時期東方文明的重要見證。從藝術造詣與科技成就雙重視角審視,自炎帝時代綿延五千余年,至編鐘誕生的兩千四百多年間,中華文明實現了藝術與文化的深厚積淀與持續傳承。
4
炎帝文化是長江文化
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鄭曉云:炎帝文化是長江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中華文明起源早期,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共同構筑起文化根基,長江文明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炎帝文化在其中占據關鍵地位。炎帝生于南方,其活動軌跡與最終歸宿均在長江流域,但其文化影響力卻突破地域界限,對黃河文明產生深遠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尊奉的始祖,有力推動了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進程。
在當代社會,炎帝神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結合時代需求進行創新闡釋,不僅能夠明晰其在中華文明中的價值,更能強化其作為中華民族共同標識的作用。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一道,構建起民族身份認同的精神紐帶,正是基于對炎黃文化的共同認同,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與歸屬感,確立了統一的民族意識。
劉禮堂:在當代語境下探討炎帝神農文化,對研究長江文明具有重要價值。炎帝神農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發明農具推動生產力發展,推廣稻谷種植拓展人類生存空間,探索醫藥保障民眾健康,這些貢獻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走向。
炎帝神農文化中蘊含的創新精神、民生關懷與實踐智慧,對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具有啟示意義。深入研究炎帝文化及其與中華文明的內在聯系,對于傳承、保護、活化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繁榮與社會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方勤:探討炎帝文化極具學術與現實價值。盡管學界對炎帝文化存在不同見解,但普遍認可炎帝作為長江文化代表人物的地位。炎帝生于湖北隨州,逝于湖南,與代表黃河文明的黃帝共同推動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融合發展,構建起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正因如此,中華民族以 “炎黃子孫” 自稱,這一稱謂深刻體現了兩大文明交流互鑒、匯聚共生的特質。
炎帝作為長江文明的重要象征,在長江文化與文明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明確提出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與傳播展示的要求。貫徹落實這一指示,需深化炎黃文化融合研究。中華文明本質上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交融的產物,炎黃文化則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代表。
新時代背景下,既要深入挖掘炎黃文化的內涵,又要創新傳播展示方式。依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長江文化公園等載體,將其打造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炎黃文化的重要陣地。通過系統的文明研究與生動的傳播實踐,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中華文明,領略其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來源:隨州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伍雅兮
編審:陳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