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張琴
編者按:炎帝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泉,其核心特征是奉獻、創新、進取、實干、團結。一直以來,我市傳承弘揚炎帝精神,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乙巳年尋根節到來之際,本報策劃推出一組系列述評,并結合典型案例,深入闡釋炎帝精神內涵及隨州創新實踐成果,以此激勵全市上下團結實干、爭先進位,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隨州實踐。敬請關注!
創新性是中華文明連續不斷的內生動力,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五千年前,炎帝神農在隨州這片土地上點燃了中華文明的創新火種。
作為華夏農耕文明的開創者,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種,讓先民從“逐水草而居”走向“定耕而作”;他遍嘗百草、發明醫藥,將自然饋贈轉化為護佑生命的良方;他織麻為布、制陶作樂,推動生活與文化的全面進步……
炎帝神農的這些創舉,不僅奠定了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更塑造了開拓創新的精神品格。炎帝精神中蘊含的“敢為人先、探索未知”的勇氣,“勤于實踐、追求突破”的執著,“造福于民、澤被后世”的擔當,至今仍是我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
隨州地處南北交匯地帶,中部為隨棗走廊,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在這里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創新的肥沃土壤。
歷史長河中,隨州書寫了一次又一次創新發展的篇章,成為中華文明在繼承和創新中不斷發展的鮮活注腳。
春秋時期,隨國大夫季梁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民為神主”的思想,比孔子的民本思想早了200多年,構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源頭。
戰國時期,曾國工匠將青銅器制作技藝推向了巔峰。曾侯乙編鐘不僅工藝高超、造型精美,更以其精密的聲學設計和音文互證,將人類對音律的認知提前了千年,成為了奏響千年的“世界記憶”。
隋文帝楊堅龍潛隨州,即位后立國號為“隋”,他創立了科舉制、三省六部制。這些舉措完善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促進了封建官僚體制的成熟,對后世國家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進入新時代,這份傳承千年的精神力量,正化作隨州破局突圍的強勁動能,驅動城市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爭先進位。
創新主體在市場浪潮中拔節生長。2024年,隨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32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805家,廣大企業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向“優”而進,共同挺起了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脊梁。
今年,我市實施創新力量“筑峰”行動,推動形成科技中小企業“大片森林”、高新技術企業“骨干樹林”、新物種企業“參天大樹”競相成長的發展格局,力爭高企總數突破4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以上。
特色產業在創新轉型中優化升級。專汽產業緊盯行業趨勢,在新能源、智能化、網聯化的賽道上加速競跑;農產品從賣資源、賣產品到賣品牌轉變,“隨州香菇”蟬聯食用菌區域品牌價值榜榜首;炎帝、編鐘兩張世界級文化名片火熱出圈,文旅深度融合釋放新活力。
我市在專汽、應急、香菇、稻米油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基礎上,建立隨州(武漢)離岸科創中心,主動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聚焦重點產業共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城市環境在改革創新中日新月異。施展“繡花功夫”,為城市梳妝煥顏,㵐水河東岸、白云湖邊,增花添彩處皆是風景,建園筑林間盡顯詩意,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畫;聚焦市場主體關切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先行試點創建工作,全市共有34個改革事項獲得省級表彰。
年初,市委、市政府以“環境”為主題謀劃部署“新春第一會”,建立雙月政企懇談會機制,推行市縣局長“坐窗口、走流程、優服務”,刀刃向內優化發展環境;實施白云湖“一湖兩岸”功能提升、迎賓大道改造提升工程等一批城市重點項目,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家園”行動,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一號公路”,“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城市形象品質呼之欲出。
思想是理念的先導,只有思想上“破冰”,才會有行動上的“突圍”?v觀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唯有思想解放、求新求進,才能長盛不衰、興旺發達。
在建功支點建設的新征程中,我市以“小塊頭有大格局的志氣、小體量有大擔當的豪氣”,提出“單項工作走前列、整體工作爭進位”,奮力推動經濟總量邁上2000億元臺階,這需要全市上下凝聚思想共識、抬升發展標桿、跳起來摘桃子。
我們要發揚炎帝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持續激揚不甘落后的志氣、奮勇爭先的勇氣、爭創一流的豪氣,敢于與好的比、與快的賽、與強的競,在爭先進位中不斷積蓄發展勢能,以單項工作的突破帶動全局工作的整體躍升!
(責任編輯:海闊天空 新聞熱線:0722-331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