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酈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方勤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易德生
1
長江文明在中古之后成為了
華夏文明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核心
酈波:在中國古代,官員們有諸多政績,其中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堪稱最大的政績之一,只是這一點常被人們忽視。
蘇東坡在擔任杭州通判期間,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疏浚運河河道。在中國古代,作為人類農業文明的巔峰代表,水利工程是極為關鍵的技術支撐。從當時中國的水利狀況來看,長江流域是最為理想的農業耕作區域,也是農業文明發展的絕佳之地。
著名學者竺可楨先生在20世紀70年代撰寫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探究》。根據他的研究可知,黃河文明的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向長江文明過渡。這背后有著諸多原因,長江相較于黃河,水流更加穩定,更適宜農業文明的發展。盡管黃河與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在穩定性上,長江明顯更勝一籌。
此外,經濟發展起來后,天下運輸和商業貿易變得至關重要。即便在當今時代,全球貿易的80%依然主要依賴海運和水運。以武漢為例,其作為重要的碼頭,充分體現了水運的重要性。長江航運的穩定性遠高于黃河航運。李白曾在南京創作《長干行》,將商賈兒女的愛情描繪到了古代愛情描寫的極高境界。他之所以選擇南京的長干里進行創作,正是因為長江是古中國最重要的黃金水道。長江上分布著多個重要節點,如上游的成都、四川地區,中游的武漢,還有安徽的安慶。李白詩中提到的 “相逢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其中的長風沙就在安徽安慶,是一個重要的碼頭節點。九江之下最重要的碼頭則是南京的長干里,這里相當于當時中國的物流中心。
由此可見,中古之后,長江文明逐漸成為華夏文明經濟、文化發展的核心,這與長江流域的山川地理以及氣候條件相契合。根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黃河文明不斷向南遷徙至長江文明,這是由東亞的地理和文化大勢所決定的。
長江文明如此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深入發掘長江文明的內涵。長江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在農業、交通、貿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深入研究和弘揚長江文明,對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方勤:北緯三十度區域是文明高度發達之地,長江文明便是典型代表。長江中游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在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與上游、下游均有著密切交流。這種交流不僅促進了物資交換,還推動了不同地域間文化與思想的碰撞融合,使長江中游成為多元文化匯聚的關鍵區域。
在長江文明中,楚文化極具代表性。楚國強盛時期,勢力范圍不斷擴張,影響力遠及大海。近期武王墩的發掘,引發了人們對楚國地域分布的探討。有人疑惑,楚國核心區域在湖北,為何在安徽也有重要考古發現。實際上,在楚國繁榮階段,特別是楚莊王時期,對淮河流域進行了大力開發,這使得楚國與淮河流域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當時,楚國通過一系列舉措,促進了與淮河流域的貿易往來,文化也隨之傳播交融,推動了區域文明的共同發展 。武王墩所在的安徽淮南地區,在戰國晚期是楚國的重要區域,武王墩一號墓被確認為楚考烈王墓,這進一步證明了楚國在這一地區的深遠影響 。
易德生: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均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但孕育出的文化卻各具特色。這種文化差異的形成,源于看似相似的地理條件下存在的細微差別。
長江上游的巴蜀地區,四周高山環繞,多山多丘陵的地形形成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這種獨特的地形條件,既限制了與外界的交流,也促使巴蜀先民發展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體系,與平原廣布地區的文化風貌截然不同。
長江中游以湖北、湖南為核心區域,北連中原河南。在先秦時期,楚文化得以繁榮發展,得益于其既保留自身文化特色,又與中原地區保持頻繁交流互動。中原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推動楚文化不斷發展演變,形成了獨特且燦爛的文化成果。
吳越地區的地理條件與長江中游相似,卻因地處長江以南、面向大海,且與中原距離較遠,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大海帶來的開放性與獨特的地理區位,使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融入海洋文化元素,在與周邊地區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中游地區的獨特文化特質。
2
長江文明中的青銅文化特別突出
酈波: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青銅文明獨樹一幟;而在中國內部,長江流域的青銅文化更是獨具特色。長江流域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輝煌的青銅文明,與該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密不可分。
長江沿線分布著大量銅礦,湖北大冶、江西德興(江西銅業所在地)、安徽銅陵等地均是重要的銅礦產地。其中,大冶銅礦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銅料來源地;江西銅業如今在行業內占據重要地位,其背后深厚的銅礦資源積累不容忽視;安徽銅陵因銅得名,至今仍保留著與銅相關的地名印記。南京同樣有著深厚的青銅冶煉底蘊,其最早的城池冶城,便是吳王的兵工廠。春秋時期,南京還曾是著名鑄劍師干將莫邪的鑄劍之地,盡管其作品未能流傳至今,但從側面印證了當地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藝。江寧區的銅井鎮,也因銅得名,與銅陵、大冶等地的地名共同見證了長江流域銅礦資源的豐富。此外,長江流域還蘊藏著錫礦等其他重要金屬資源,為青銅器鑄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
在交通方面,北宋時期,蘇東坡被貶黃州,選擇從汴梁開封經蘇北、揚州,沿長江溯流而上抵達黃州,這得益于大運河的開通。然而在大運河開通之前,荊楚地區是南北溝通的重要通道。在青銅文明興盛的時代,自夏禹鑄九州鼎開始,直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的祭祀、青銅鑄造活動頻繁,對銅料等資源需求巨大。荊楚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成為南北物資流通,尤其是青銅文明傳播的關鍵樞紐,在中原與南方地區的青銅文化交流、資源運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進一步促進了荊楚地區青銅文明的繁榮,使其成為中國青銅文明版圖中極為璀璨的一部分。
方勤:曾侯乙尊盤能夠通過現代技術實現復制,但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技術為青銅器及古代文物的研究與觀察提供了全新視角。由于文物極其珍貴,在保護過程中需遵循 “零干擾” 原則,避免對文物造成任何細微損傷。因此,借助數字化掃描、3D 建模等高科技手段,既能實現對曾侯乙尊盤的精準復制,又能通過虛擬展示等方式,完成對文物的深入研究與成果展示。相較于傳統復制,這些現代技術手段在不破壞文物本體的前提下,以更高效、更科學的方式達成了研究與展示的目的 。
3
隨州曾侯乙編鐘為什么這么偉大?
易德生:編鐘的鑄造難度遠高于青銅鼎,其制作過程對工藝和技術的要求極為嚴苛。編鐘的尺寸、厚度與音準、音階及音樂性能緊密相關,在鑄造前必須進行通盤考量與精確設計;而鑄造青銅鼎對尺寸和厚度的要求相對寬松,造型確定后,細微的厚薄差異不會對其功能產生顯著影響。
此外,編鐘對銅、錫、鉛合金比例的把控要求極高。青銅器主要由銅、錫、鉛組成,其中銅是主要成分,錫和鉛作為添加元素,其比例直接決定編鐘的音質。優質編鐘的錫含量通??刂圃?3%——16%,若錫含量低于13%,編鐘音色尖銳刺耳;超過16%,合金中的雜質增多,會降低編鐘的音樂性能。由此可見,古代工匠已能精準掌握合金比例與音樂性能之間的關系。
在編鐘鑄造完成后,還需對側鼓和正鼓內的音梁進行精細磋磨,通過調整不同部位的厚度來優化音樂性能。觀察編鐘內壁高低起伏的凹槽,便能看到工匠們為校準音準付出的精湛技藝。正是這種將高超鑄造技術與卓越音樂性能完美融合的能力,成就了青銅編鐘的偉大之處,展現出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與創造力。
方勤: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以其復雜的精神內涵令人驚嘆,這些青銅器是研究青銅時代復雜觀念與意識的重要窗口,為我們揭開古代社會精神世界的神秘面紗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而曾侯乙編鐘,從綜合性角度來看,堪稱人類軸心時代最偉大的藝術與科技結晶之一。隨著對曾侯乙編鐘研究的不斷深入,其蘊含的古代高科技逐漸被世人所認知。曾侯乙編鐘雖鑄造于曾國,卻集中展現了曾、楚等國當時的最高工藝水平,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與音樂文化的巔峰成就。它不僅是樂器,更是集冶金、鑄造、聲學、藝術等多領域智慧于一體的杰作,承載著古人對音律的深刻理解、對工藝的極致追求,以及對禮樂制度的尊崇 ,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輝煌文明。
酈波:曾侯乙編鐘被譽為 “世界第八大奇跡”,其偉大之處體現在鑄造工藝、音樂科技與禮樂文化等多個層面,堪稱科技與文明共生的典范。
在鑄造工藝上,曾侯乙編鐘代表了當時人類鑄造技術的巔峰水準。整套編鐘重達五噸多,其復雜的結構與精美的紋飾,展現出古代工匠超凡的技藝與智慧。通過范鑄工藝,工匠們成功克服了大型青銅器鑄造的諸多難題,將設計構想完美轉化為實物,其工藝之精湛,在同時期的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
音樂科技領域,曾侯乙編鐘同樣達到了當時的頂峰。編鐘銘文標注的五聲系統涵蓋五個八度,其十二平均律理論比西方早出現兩千多年。這一音律體系不僅彰顯了古人對樂音規律的深刻理解,更體現出在聲學研究與樂器制作上的卓越成就。編鐘各部件精準的尺寸與厚度設計,確保了每個鐘體都能發出準確且悅耳的樂音,展現出古代中國在音樂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
曾侯乙編鐘還是中華文明禮樂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強調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詩歌與音樂相通,最終都要回歸到 “律”。十二平均律作為音樂科技的巔峰成果,與禮樂文化緊密相連。儒家倡導音樂能觸動人心,追求 “和” 的境界,而 “和” 的本字 “龢”,源于龢管排列演奏形成的和聲,寓意個體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因共同的文化血脈與價值追求凝聚為和諧整體。曾侯乙編鐘作為禮樂制度的重要載體,其演奏出的和諧音律,正是禮樂文化 “和” 之精神的生動詮釋。
無論是鑄造工藝、音樂科技,還是禮樂文化,曾侯乙編鐘都達到了時代的極致,將科技與文明完美融合,當之無愧地成為 “世界第八大奇跡”。
4
青銅文明在長江文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酈波:青銅文明是長江文明最為突出的代表,是軸心時代思想呈現的載體,也是薪火相傳的歷史符號,傳遞著和合的理念。文明相傳最重要的是薪火相傳,文化工作者要像“螢火蟲”一樣,讓文物、文字走近大眾,讓博物館的文物、廣袤大地上的古跡、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來,點亮每一代中國人血脈中的文化基因。要講好每一件青銅器的文化故事,讓它變成一只“螢火蟲”,合起來就能形成華夏民族的精神火炬。
方勤:青銅文明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挑戰、一個浪潮、一個高峰。在歷史上我們成功迎接了青銅制造技藝的挑戰和飛躍,才為如今璀璨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下,仍需通過多學科的研究、高科技的應用,進一步揭示文物所承載的科技、歷史、人文等信息,持續把長江文明研究好、傳承好。
易德生:青銅文明是長江文明高科技的代表,推動著技術、人才、文化的交流。
來源:隨州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伍雅兮
編審:陳曉林
監制: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