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古稱 “漢東之國”,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匯地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溫潤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華夏文明早期發展的重要區域。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里不僅是眾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更是無數杰出人物的搖籃與舞臺。
諸多歷史名人在此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他們的傳奇經歷與卓越成就,共同勾勒出隨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讓這座城市成為中華文明星空中一顆耀眼的星辰。
炎帝神農與隨州
我是炎帝神農,出生于隨縣厲山鎮烈山神農洞,飲著這里的溪水長大。見族人食不果腹、病痛纏身,我制耒耜教農耕,讓荒地遍生五谷;親嘗百草,歷經艱險尋得良藥。
為改善生活,我帶領族人治麻成布、發明陶器;立市廛,以日中為市,促進物資交換。又削木為弓抵御外敵,建造房屋予人安居;更創作音樂,以五弦琴奏響韻律。
這八大功績澤被后世,我的故事亦化作精神火種,激勵后世子孫砥礪前行。
曾侯乙與隨州
我是曾侯乙,身為曾國君主,死后葬于隨州擂鼓墩。1978年,隨州擂鼓墩考古的土層掀開了我的地宮。
一套65件青銅編鐘、尊盤等青銅器重見天日。編鐘十二律俱全,能奏響千年古音;尊盤則是失蠟法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
這些珍寶,見證了曾國的禮樂鼎盛與青銅文明,也讓隨州成為實證華夏禮樂文明的重要地標。
前不久,隨州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編鐘成為人類共同的音樂記憶,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這既是吾之榮光,也是隨州之驕傲。
季梁與隨州
我是季梁,身為隨國大夫。見隨侯欲勞民祭神,我當庭直諫:“夫民,神之主也。” 力陳 “民為神主” 的治國之道,并提出"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的政治主張,使隨國成為“漢東大國”。
典籍記載的 “季梁諫隨侯”,不僅是一段君臣論政的往事,更是華夏民本思想的先聲。
這一思想綿延千年,在當今中國煥發新生,從 "為人民服務" 到 "以人民為中心",無不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芒。
楊堅與隨州
我是楊堅,史稱隋文帝。22歲時,我出任隨州刺史。此地戰略位置關鍵,正值南北對峙。
任職期間,我整軍經武以固邊備,勸課農桑以厚民生,輕徭薄賦以紓民困,更繕城防、修廟祀,親察民間疾苦。
在隨州的治政經歷,成為我治國理政的啟蒙,為日后建立隋朝,開創科舉制度、創立三省六部制奠定重要基礎。
李白與隨州
我是李白,曾三次到過隨州。
第一次登上餐霞樓時,我望著眼前壯麗的山水,忍不住寫下 “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詩句,夸贊這地方實在太美了!
我還和胡紫陽在仙城山談天論道。隨州山水賦予我靈感,讓詩風更飄逸。
隨州的人文風光,為我的詩篇注入神韻。后來我詩作中如夢如幻的意境,諸多靈感皆源于隨州的一草一木。
歐陽修與隨州
我是歐陽修,四歲和母親到隨州投奔叔父,在李氏東園度過了十四載春秋。
李堯輔先生以經史啟我心智,東園萬卷藏書更筑就學問根基。
我曾言“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于隨哉!”此語飽含著我對隨州的無限眷戀與深情。
這片土地不僅滋養了我的身心,更塑造了我的品格與志向。對我而言,隨州早已是靈魂深處難以割舍的故鄉。
注:封面圖系AI生成
統籌、文字 | 黃芳芳
視頻制作 | 沈靖坤
編輯丨方老五
編審丨黃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