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中原突圍,打響解放戰爭第一槍。周恩來、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戰斗史詩和光輝足跡,程世才等16位開國將軍從這里走出。大悟縣宣化店鎮有著光榮的紅色基因,現有革命遺址22處。
近年來,孝感市為宣化店鎮的發展提出建設目標:全面提升“全國解放戰爭打響地”的知名度、影響力,奮力打造“鄂北紅色旅游第一鎮”。大悟縣提出“雙城驅動、一環三線”戰略,將宣化店鎮放在與縣城區同等位置打造。
“‘圍’,里面是個韋,外面白色的部分代表口字旁,象征著圍困部隊。上面冒個尖,寓意突圍勝利了,這是個象形象意的字?!?/span>
以“傳承革命志、重走突圍路”為主題,打造鄂北風格民居、新四軍大食堂、民俗五坊、突圍路等核心景觀……河西村將紅色故事融入景觀建設,成了熱門紅色打卡地。
2017年,大悟縣整合資源,對原有的中原軍區司令部舊址、首長舊居、中原軍區大會場及談判舊址做進一步修復,與新建的中原突圍紀念館、館前廣場等融為一體,形成中原突圍景區。中原突圍景區先后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4A級景區、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紅色名片。
風雨橋建成后,將直接連接兩岸紅色遺址,把中原突圍紀念館、湖北會館、首長舊居、中原軍區大會場、中原紅街、中原軍區司令部、開國少將董志常將軍故居等紅色景點串珠成鏈,聚鏈成群。
竹竿河畔,濱河綠道蜿蜒如練。竹竿河是宣化店鎮的“母親河”,全長131公里,其中宣化境內長20公里。
三面環水,形成一個環島。島上植被茂密。站在觀景臺上遠眺,鷺鳥們時而低空掠過,時而盤旋高歌。
“島內有30多種鳥類,白鷺居多,還有藍喉蜂虎、綬帶、貓頭鷹、雉雞、黃鸝鳥等?!?5歲的護鳥人羅遠國介紹。
20余年時間,從幾十只到兩萬多只,承載了羅遠國一家人及當地政府的辛勤汗水與智慧結晶。如今,這里成為了一處重要的生態保護基地。
5月,正是早期黃花成熟的時節。王莊村黃花菜種植基地里,村民們嫻熟地采摘含苞待放的花蕾。
“凌晨采摘的黃花菜當晚就能端上全國各地的餐桌?!蓖跚f村黨支部書記董潤輝介紹,寄遞物流讓黃花菜不愁銷路。同時,220畝黃花菜基地帶動100多戶村民就業,村里深加工項目即將啟動。
基地負責人高升華介紹,基地以種植靈芝為主,休耕期間則以應季蔬菜、水果為主,還種植了白芨等中藥材。旅游旺季,農產品十分暢銷。
打造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真正讓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該鎮以助農產品店為依托注冊“竹竿河”商標,推介宣化香米、鮮板栗仁等本地特色產品。
成立板栗協會等農業專業協會,引進板栗加工廠,延伸產業鏈條。宣化店米面油加工廠、悟芝堂靈芝繁育加工中心等一批農業深加工企業正在加快建設,預計每年可以為全鎮40個村集體均增收10萬元以上。
中原街、建新街交叉口的程氏大悟炕餅子,剛出爐,咬上一口,酥香脆。斜對面的早點攤,一碗混著豬大腸、豬血、豆腐、荊芥的大腸湯,讓當地人吃得心滿意足。對外地人或許有挑戰性,但當地人愛的就是那股子“味”兒,美譽“牽腸掛肚湯”。
這一碗湯,源自于北鄰的河南省羅山縣,是過往年代貧苦人家打牙祭的“肉食”,也是鄂豫交界地帶風俗的融匯,更是宣化店鎮悠久歷史傳承的見證。
宣化店鎮建鎮之始可追溯至400年前的集市。1933年前,此地隸屬于羅山縣。這里水陸交通便利,扼南北交通之咽喉,是兵家必爭之戰略地。據史料記載,元憲宗九年,忽必烈大敗宋軍后,在此安營扎寨,將此地命名為大勝關,曾多次在此設置臨時縣衙。
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是典型的鄂東北民居特色。占地約三十畝,古式建筑的房屋前后共五排,96間房舍。
墻上的石雕、磚雕和門樓、廂房上的木雕,人物、鳥獸、花草栩栩如生,無不訴說歲月的悠久。2017年,鎮政府重新修繕此處省文物保護單位,古民居再現昔日風采。
據了解,宣化店鎮正在編制歷史文化名鎮規劃,全力申報“第八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將姚畈曾灣古村落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積極推動八字溝古民居申報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孝感日報 全媒體記者董曉芳 鄭玉歡 特約記者龔紅焰
責編:徐文
終審: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