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向好,全局主動。我省是農業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上來,錨定目標、明確路徑,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以‘魚米之鄉’底色提升‘支點建設’成色!6月1日,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桂華接受專訪。
湖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桂華
筑牢支點建設的“三農”底盤
問:穩住農業基本盤,對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具有重要意義。請問,在支點建設大局中,“三農”工作如何作貢獻?
答:“三農”工作是推動支點建設的重要基礎;A越厚實,支點越穩固。對標支點建設實施“七大戰略”、提升“七大能力”的工作部署,“三農”工作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湖北好山好水好土地的資源優勢,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具體來說,要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依靠科技與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成“四區”,著力構建“六大體系”,使山水林田湖各展所長,讓新時代“魚米之鄉”煥發新活力,為支點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建成“四區”
新時代“魚米之鄉”明晰任務書
問: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明確了“四區”的目標定位,請問,“四區”的內涵和要求有哪些?
答:我們積極對標國家戰略布局,堅決扛牢農業大省政治責任,按照支點建設“七大戰略”部署,將建成“四區”作為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目標定位,擘畫湖北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
建成國家優質農產品生產區,夯實糧食生產根基。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江漢平原為核心區域,加快建成國家優質農產品生產區,穩步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到2030年,糧食產能穩步提升,實現優質農產品供給充足、農業保供韌性強勁。
建成農業產業化發展示范區,做強萬億元現代農業產業。堅持不懈推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延伸拓展,強龍頭、延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穩步提升生產保障能力、加工轉化能力、產業服務能力,建成萬億元現代化大產業。
建成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成果轉化運用,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以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到203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
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樣板區,推進城鄉融合。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完善農民增收機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到203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農村整潔有序,鄉風更加文明。
構建“六大體系”
推動美好藍圖變成現實圖景
問: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是一項系統工程,我省將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推動美好藍圖變成現實圖景?
答:我省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涵蓋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各方面,是一項長期工作、系統工程。在推進過程中,重點是構建“六大體系”。
著力構建鄉村富民產業體系。堅持需求牽引與市場導向,把農業經濟的邏輯起點從田間地頭調整到消費終端,提升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抓緊申報建設江漢平原高效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區,在42個縣開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建設更高水平“荊楚糧倉”。持續推進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實施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行動,完善“省級+區域+企業”品牌矩陣,叫響“蝦鱔米茶、藕菇橙艾、武昌魚”等特色品牌,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著力培育10家過100億元龍頭企業、5條過1000億元農業產業鏈。
著力構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體系。逐步把59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溝渠修復整治,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持續提升農村水電路氣網建設水平,一體推進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加強洪湖等重點流域農業清潔生產,常態化開展“清潔家園”行動,逐步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著力構建公共服務供給體系。聚焦養老、就醫、入學、就業等民生實事,加快構建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每個縣市辦好1所優質高中、建成1家三級醫院、組建1個緊密型醫共體、打造1所綜合型養老機構,提檔升級1萬個村級寄遞物流服務網點,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加大對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公共服務。
著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堅持黨建引領,大力推廣堰河村、堯治河村鄉村治理先進經驗,推進“信用+”、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方式,切實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能力。清理規范村級事務清單,深化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常態化開展農村地區掃黑除惡,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農村移風易俗專項行動,加強高額彩禮、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綜合治理,讓鄉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著力構建鄉村振興動力體系。堅持改革和科技“雙輪驅動”,切實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按照“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的原則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行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集體經濟發展途徑。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標準,合理布局平急兩用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推動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洪山實驗室等重大科創平臺建設,支持襄陽創建產業融合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南北特色交融的國家農業高新區。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實施水稻、小麥等核心種源攻關行動,搶占生物育種、合成生物、農業微生物、智能農機等新賽道,推進農業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著力構建組織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兩委”班子。設立省級農業產業發展基金,重組“投貸保補”農業政策工具,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支持“三農”發展。完善鄉村人才引育機制,深入推進“頭雁”工程,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大力推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激勵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