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總書記“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的殷殷囑托指引下,襄陽以實施“兩資三能”工程為契機,以科技為筆、產業為卷,繪就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讓創新主體成為主力——通過精準培育與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0家,點燃企業創新引擎;
讓創新碩果化為繁星——依托高能級平臺推動科研成果加速轉化,數十億級項目接連落地;
讓創新沃土滋養未來——優化政策、集聚人才、強化金融支撐,厚植科創生態。
今日襄陽,正用一個個躍動的創新密碼,將總書記的囑托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強勁動能,在漢江兩岸譜寫著從“制造”向"智造"躍遷的時代華章。
在東風康明斯Legend機加線生產車間,91.7%的工序正由機器自主完成
多維扶持
讓創新主體成為創新主力
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
“歷經近百次工藝驗證,我們成功突破了熔體均勻分散、階梯控溫、多級高倍牽伸等關鍵技術,開發出連續高效穩定的紡絲生產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痹谙逯輩^際華三五四二紡織產業園,園區項目部總監毛以軍拿著具有高強度、耐低溫特性的特種尼龍66長絲展品驕傲地說。
在毛以軍的身后,塔吊旋轉,機器轟鳴,被腳手架“包裹”著的智能化紡絲車間呼之欲出。預計到6月底,這條全國首個自主可控的高性能尼龍66纖維示范生產線將正式投產,有望填補行業空白,大幅提升國產高端紡織材料的競爭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發揮好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必須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今年以來,襄陽大力開展“創新引領、技改提能”行動,以強有力的引導和幫扶,持續夯實科創企業“量”的基礎,增強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圓通襄陽智創園內,上萬件快遞通過數字化無人設備自動掃描、分揀。
聯合科技、經信、統計、稅務、財政等多部門力量,每季度組織科技工作調度會,形成部門合力,為科技型企業提供精準服務,推進科創企業“小升高”“高入規”“規做強”;健全常態化聯系服務企業機制和對口服務制度,為企業“量身定制”培育計劃,推動項目、資金、平臺、人才等創新要素向科創企業聚集;積極爭取央企、省企在襄陽建設研發機構,擴大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及研發活動覆蓋面,推動規模以下的高新技術企業達產釋能、入庫進規……通過實施創新主體強基工程,全市科技型企業拔節生長,目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增至2002家,總數穩居全省第二。
在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的同時,襄陽還通過分行業、分領域調研摸底,收集企業技改數轉需求,制定針對性政策,扶持新工藝研發和新設備運用,促進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讓傳統產業活力倍增。
制定《襄陽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襄陽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襄陽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服務商工作導則》等指導性文件,夯實頂層設計;市、縣兩級經信部門會同專家團隊,采取集中宣講培訓、逐一上門對接、工作推進交流等方式,破解企業不想轉、不會轉、不敢轉難題;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獎勵政策兌現,為轉型企業發放補貼,組織合作銀行擴大授信額度,多重夯實資金保障……通過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扶持體系,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一批批引領科技攻關、工藝革新的“主力軍”接連涌現,襄陽產業發展的動力更強、潛力更足。
建優平臺
讓創新碩果化為產業繁星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擁有亞洲唯一高速氣流吹襲臺
3月28日,2025年襄陽科技創新平臺企業家開放日活動舉行,近百家本地企業與科研院所代表齊聚一堂,面對面溝通技術需求,對科研成果“現場點單”。
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需求的“出題人”、創新過程的“參與者”、成果轉化的“受益人”,讓高校和創新平臺成為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人才匯聚的“主陣地”。這場別開生面的活動中,科研“邊界”被不斷拓展,飽含“心血”的尖端技術得以走向市場、創造價值。
作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最直接的“反應爐”,高能級科創平臺能推動科研成果更快“上架”。一直以來,襄陽致力發揮科研平臺的獨特優勢,推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協同創新,讓技術研發的“累累碩果”變成產業發展的“滿天繁星”。
依托湖北隆中實驗室充分聚合各方資源,聯合湖北文理學院、澤融檢測、航天42所、回天新材等單位設立“湖北隆中實驗室分中心”,建成11個中試基地!颁X合金構件高效短流程精確成形技術與應用”“高性能特種陶瓷材料制備與工程化關鍵技術”2項成果列入2024年度湖北實驗室20項標志性成果。湖北隆中實驗室與三沃力源、三環鍛造、臺基半導體、騰龍汽車等公司合作開展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增加值累計11億余元。依托湖北隆中實驗室先進陶瓷、含能材料等關鍵技術,投資額達55億元的高活性金屬含能材料產業化項目、50億元的儲能裝備產業、30億元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項目成功落地襄陽。
支持華科工研院積極搭建高能級科研平臺,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級科研專項,僅與襄陽九鼎昊天環保設備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高頻高壓電源及運維系統這一成果,便可為企業年均新增產值超過3000萬元。
整合高校院所、名優企業資源優勢,實施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深度挖掘汽車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車、新材料、裝備制造等領域“卡脖子”需求,組織攻關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近兩年,僅高新區便推動7個重大攻關項目落地,撬動產業經濟效益逾億元。
在湖北九陽防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智能化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高分子自粘膠膜卷材、NSPCX高分子橡膠密封防水涂料等產品接連下線
“今年,我們還將大力實施創新平臺提質工程和成果轉化提速工程,通過打造高水平實驗室、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創建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提升科技項目申報服務水平、推動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擴面提質等舉措,讓科創動能持續迸發!笔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表示。
在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推進協同創新的基礎上,襄陽還積極關注“襄陽造”先進設備的轉化利用,讓產業鏈上下游共享技術成果。
為解決高端裝備“賣不出、用不好”難題,市經信局積極統籌資源,組織開展了2025“襄機聯動”先進適用裝備推廣系列活動,為企業、政府、銀行、科研機構搭建產銷(產融)對接平臺,讓有裝備升級意向的企業走進一線,近距離了解產品性能和優勢,讓有技術優勢的裝備制造企業能夠足不出戶、展示成果緩解融資和銷售壓力、集中精力投入研發。
厚植沃土
讓創新之樹更加枝繁葉茂
襄陽美利信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內,機械臂正在自動生產發動機缸體
今年4月,202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清單發布,襄陽129個項目入選。這些項目圍繞新材料與先進制造、航空航天、人口與健康等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吸引和集聚全省優秀科研人員開展攻關,在襄陽大地上奏響科技創新“最強音”。
創新之樹枝繁葉茂的背后,離不開保障更優、支撐更強的創新環境來滋養。緊緊圍繞科技企業、科創團隊的迫切需求,襄陽在優化創新生態上持續發力,不斷做優政策、人才、資金等保障,打造條件更優、空間更廣的“創新苗圃”“孵化搖籃”,激活城市創新的“動力引擎”。
政策的穩定性、延續性,決定著科創環境的根本質量。襄陽通過高標準編制《襄陽市科技創新“十五五”規劃》和《襄陽市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持續優化頂層設計;研究出臺《襄陽市關于促進漢江流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干措施》《襄陽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實施方案》,提升創新整體效能。
武漢理工大學博士,隆中實驗室軟包電池中試線負責人李士棟正在做實驗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最大底氣”。襄陽與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湖北隆中實驗室聯合簽約,共同建設襄陽科學教育創新基地,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僅樊城區便通過“校企—雙聘”、選派“科技副總”等方式柔性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48人、高層次專家人才8人,共11家企業與教授達成合作意向;建立有標志性成果和突出貢獻優秀青年人才入選重大人才項目直通渠道,開辟高層次科技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探索市級財政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讓科技人才能夠安心創業、順心發展。
科技創新,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襄陽積極爭取湖北省科技廳支持,成立襄陽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推動基金增量擴面,扶持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218項,吸引省內30多家研究機構合作,1000余名研究人員主持或參與研發項目;打造襄陽市企業創新能力評級系統,積極推廣企業創新積分制,建設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金網,不斷豐富科技金融信貸產品。2024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分別達到92.25億元、237.24億元。各地各部門圍繞企業發展需求,分層分級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僅今年4月舉行的“相聚東津 共話發展”政銀企對接會上,便為東津新區18家重點企業爭取現場簽約授信18.5億元。
“惟進取也,故日新”。如今的襄陽,處處可以感受到“日新”的氣息。隨著科技創新的步伐愈加堅實,越來越多的成果轉化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強大動能,催動著襄陽在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上躍馬揚鞭。
記者:胡采棣丨通訊員: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