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梁子湖區沼山鎮楊井村花團錦簇,村民熊大珍駐足在村頭的“博士墻”光榮榜前,凝視著兒子的照片,臉上綻開自豪的笑容——這笑容,無聲訴說著這個750戶村莊十余年的華麗蝶變。
楊井村,走出5位博士、28位碩士、108名本科生,是遠近聞名的“學霸村”。
村莊美、學風優、治理活的背后,深植于一場潤物無聲、綿延十余載的捐資助學行動。它不僅點亮了無數學子的前程,更以“學風盛”帶動“鄉風淳”,開啟了“善治興”的鄉村治理新篇章。
“學風盛”
從“麻將聲聲”到“書聲瑯瑯”
沃土育出讀書郎
時間回溯到十多年前,楊井村的傍晚常被另一種聲音主宰——“嘩啦啦”的麻將碰撞聲此起彼伏。
彼時,“讀書不如早打工”的觀念彌漫,不少少年初中未畢業便匆匆離校,學堂的燈火黯淡,牌桌的熱鬧卻經久不散。村民張祥云憶及當年,連連搖頭:“那時村頭巷尾,麻將桌比書桌多,娃兒們的前程,像是都押在牌桌上了?!?/span>
轉機始于2015年。面對學風困境,村“兩委”與張光明、張友紅、張記偉等幾位心系桑梓的在外能人痛定思痛,決心從根上“拔窮根”。
他們牽頭成立獎學助學理事會,設立獎學助學金,不僅為困難學子“兜底”學費,更設立階梯式獎學金,重獎小學、中學成績優異,考入重點高中、大學乃至研究生的優秀學子。理事長張友紅道出初衷:“我們既要‘雪中送炭’,更要‘錦上添花’,讓讀書在村里成為最光榮的事。”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理事會與村“兩委”雙管齊下,營造尊師重教之風。每年8月22日,楊井小學的操場必會舉行熱烈的獎學金頒發儀式,優秀學子們身披紅綬帶,自信登臺受獎。
十年耕耘,碩果累累。受表彰學子從最初的23人,增至如今的417人。受資助學子75人。累計發放善款逾82萬元、獎學金超66萬元、困難資助近13萬元,以及價值3.7萬余元的學習用品……
多次獲獎的學子張從茂,視光榮榜為“家鄉最溫暖的印記”?!拔液透绺缍啻潍@獎,這不僅是物質激勵,更是聯結個人與家鄉的情感紐帶,時刻提醒我們:家鄉是堅實的后盾?!?024年他考取中山大學研究生,哥哥張洪茂則于2021年入讀江漢大學研究生。
作為楊井村獎學助學活動的倡議人,張光明欣慰地說:“設立理事會,本意是助孩子們求學路更順。如今,捐款者年年增多,甚至外鄉人也加入,不少受助學生更成了捐助者?!?/span>
此后,“博士榜”上年年添新彩,“碩士墻”上星光愈璀璨。村民教育觀念徹底扭轉,“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成為全村共識,“讀書郎”成了楊井最亮眼的標簽。
一位村民指著光榮榜,感慨今昔:“以前比誰麻將贏錢多,如今比誰家孩子書讀得好!這風氣,正!”
“鄉風淳”
從“你不管我不問”到“看得見管得好”
文明新風潤心田
當朗朗書聲逐漸取代麻將喧囂,一場更深層的鄉風嬗變在楊井悄然萌發。
曾幾何時,“各人自掃門前雪”是常態,公共區域臟亂差,鄰里常因瑣事爭執,村務更是少人問津。
學風的興盛,如巨石擊水,激蕩起文明向善的漣漪。村“兩委”敏銳抓住契機,以“書香”涵養“新風”,村中心的棋牌室悄然變身窗明幾凈的農家書屋,農閑聚眾打牌的場景,被安靜閱讀和農技培訓取代。
知識悄然滋養著村民:亂丟垃圾的少了,自覺清掃房前屋后的多了;紅白喜事攀比風淡了,節儉互助的新規贏得擁護;鄰里爭吵日漸稀少,互幫互助成日常風景。
2022年,楊井村8組老爺灣的村民,商議著自籌部分資金,加上集體投入,共同改造灣里環境。當家塘水清岸綠,花壇煥然一新。村民張遠平率先行動,將自家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潔雅致,栽滿鮮花。在他的帶動下,張海兵、張建軍、張緒兵等村民紛紛加入,掀起“美麗庭院”改造熱潮。
村民張勁松道出心聲:“看著孩子們這么有出息,又懂事,咱自家也得把日子過體面點,把環境搞好,給村里爭光不是?”潛移默化中,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高漲,自治意識顯著增強。
如今,村道整潔,綠樹成蔭,村民自覺維護環境;曾經的“糾紛調解難”已變為“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村里組織活動,報名者踴躍。“看得見、管得好”——村民主動參與、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已然成型。
文明新風,如細雨甘霖,無聲浸潤著楊井的每一寸土地和人心。
“善治興”
從“一人行”到“眾人治”
“善治之花”結碩果
“暑假誰愿回村當志愿老師?”
“我!”
“我回!”
“還有我!”
……
村干部在楊井學子群里的招募令,瞬間得到熱烈響應。每年暑期,受惠于獎助學金的學子們,紛紛帶著學識與鄉情回村,志愿為學弟學妹們輔導課業。
“我是2022年獲獎上大學的。一聽說有這活動,馬上報名!希望能給學弟妹們當個好榜樣?!贝髮W生張夢琪語氣堅定。
淳樸文明的鄉風,為楊井村治理現代化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石?;赝?,治理曾是最大難題:村“兩委”常為調解矛盾、整治環境、落實政策“跑斷腿、磨破嘴”,陷入“一人行”的困境。如今,在文明鄉風沃土上,一套充滿活力的“善治”體系蓬勃生長,其核心密碼正是“人才反哺”。
作為首批受益者,步入職場的張小超堅持每年捐款?!邦I取獎學金是我學生時代的高光時刻,是莫大的鼓勵。希望我的捐贈,能讓學弟妹們感受到這份溫暖與關愛。”
乘著鄉風文明建設的東風,獎學助學理事會在村黨支部引領下,升級為鄉風文明理事會,匯聚起天南地北的楊井人,形成“眾人治村”大格局:能人智囊獻計獻策;返鄉青年勇挑產業振興、文化建設的重擔;普通村民通過議事會等平臺,深度參與決策管理。
眾人拾柴火焰高,善治花開結碩果?!斑@些年村里變化太大了!通自來水、拓寬道路、添健身器材……很多都是村民自發參與建成的?!贝迕顸S運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逢年過節,我們還自發做些南瓜餅、糕點、八寶粥,送給村里老人。”
楊井村黨支部書記張文江深有感觸:“現在村里事,大家想、大家干,心齊氣順,發展的路越走越寬!”
記者手記:
夕陽的余暉輕撫著楊井村的“學霸墻”,一張張年輕而自信的面龐熠熠生輝。熊大珍的身影融入這幅暖融融的村居圖景——她的笑容,連同整潔的巷道、蔥郁的果園、村民們臉上的滿足感,共同訴說著一個村莊因教而興、因學而美、因治而安的生動故事。
從“麻將聲聲”到“書聲瑯瑯”,從“各掃門前雪”到“眾人拾柴高”,從“一人行”到“眾人治”,楊井村以十余載不輟的助學星火,不僅點亮了無數學子的前程,更燎原了文明鄉風,照亮了善治之路。這條“十年助學路”,鋪就的正是通往鄉村全面振興、充滿無限生機的“一村新氣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