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江之濱的襄陽古城,一場跨越千年的產業武俠傳正在上演。這座承載著三千年武俠基因的城市,如今以監管為劍、數據為盾,在新質生產力的江湖中開辟出屬于中部城市的獨特劍道。從三國時期諸葛亮督造木牛流馬的工業雛形,到如今智能網聯汽車的數字脈搏,襄陽正以"武俠四部曲"的宏大敘事,演繹著傳統工業基地向新質生產力高地的華麗蛻變。
襄陽的工業基因,如同武俠世界中的玄鐵重劍,歷經千年淬煉而鋒芒不減。追溯至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此督造木牛流馬,開啟了這座城市的工業啟蒙;宋元襄陽之戰中,城內兵器作坊日夜鍛打的火星,早已融入襄陽的產業血脈。如今,40余家三線軍工企業如同武林中的名門正派,淬煉出37個工業大類的完整產業體系,構成了襄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堅實根基。
2024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2498.76億元,1850家高新技術企業以21.2%的高技術制造業增速,詮釋著"工業武俠"的深厚內力。在這片工業沃土上,襄陽深挖軍工基因,將"軍轉民"作為打通產業任督二脈的關鍵招式,培育出眾多如同"掃地僧"般的隱形冠軍企業。航宇嘉泰為C919打造座椅系統,超卓航科的冷噴涂技術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極片加工,這些"軍轉民"的經典案例,正在重塑襄陽的產業版圖。
更令人矚目的是,襄陽65%的智能網聯企業通過"軍轉民"綠色通道落地,每1億元軍工技術民用化投入,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產生7.8億元的經濟增量,實現了技術要素的創新突破。這種獨特的"軍工+民用"融合模式,如同武俠中的"雙劍合璧",不僅激活了存量技術資源,更構建起創新要素高效流動的生態體系。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與超卓航科的深度合作,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鋰電池材料企業與軍工企業的技術聯姻,使電池能量密度提升15%,推動產業從單點突破邁向生態繁茂,完美詮釋了新質生產力生于技術突破、要素創新、產業轉型的核心理念。
進入新質生產力的江湖,襄陽深知唯有鍛造精準的數據之劍,方能在產業競爭中占據先機。通過多維度動態識別體系,融合高企、行業、專利、研發等數據并經人機結合持續迭代,襄陽勾勒出全市新質生產力的規模圖景,七大特色新質行業如同七大門派,在智能網聯汽車、光伏、航空航天等領域加速崛起。
近三年,新質企業數量以年均26.3%的速度增長,占工業企業總數超1/5,貢獻了全市38.7%的工業增加值、34.9%的營收和37.1%的利潤,增速比徐州、洛陽等中部強市高出12.3個百分點,展現出"七傷劍氣"般的多維突破。其中,智能網聯行業企業達3017家,近三年年均增速65%,營收貢獻占比28.3%,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猶如武林中的少林武當,領袖群倫。
在與徐州、洛陽、臺州、揚州等對標城市的"產業相似劍法"較量中,襄陽新質企業新登記增速拔得頭籌,彰顯出更強的發展活力。然而,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僅3%的現狀,如同"獨孤九劍"缺少破劍式,電機、電控、車規級芯片等仍依賴長三角、珠三角供應鏈,17家供應鏈企業存在知識產權風險,某激光雷達企業核心技術中23項專利權利人為外地企業,"卡脖子"問題制約著產業鏈自主可控。
為破解這一困局,襄陽以"雙隨機"數據為引,構建包含企業成長性指數、研發投入轉化率、供應鏈協同度等七大維度的"北斗七星陣"產業分析模型。通過對2300余家新質企業實時監測發現:研發投入強度超3%的企業,供應鏈本地配套率年均提升0.8%;通過信用評級優化供應鏈的企業,研發投入增速比行業平均高5.6個百分點。這套模型如同精準導航的北斗系統,讓襄陽看清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肌理,為精準施策提供了數據支撐,開創了以數據智能引領產業升級的新范式。
襄陽新質企業的創新活力,如同武俠世界中的"九陽真氣",展現出三大強勁特征。研發投入強度達4.16%,遠超全市工業均值2.06%,彰顯出企業對創新的深厚內力;研發人員占比57.2%,遠超平均水平17.1%,形成人才集聚的"天罡北斗陣";技術轉化效率突出,新增轉化項目1020項,同比激增106%,人均專利數量尤其發明專利數量領跑全省,體現出強勁的創新輸出能力。
然而,在企業成長的"玄冥神掌"考驗中,持續創新的初創企業早期風險陡增 —— 退出風險較傳統企業高43%,18個月存活率僅54%,猶如武林新秀遭遇江湖險惡。但精準政策扶持如同打通"任督二脈",獲扶持企業3年存活率可飆升38個百分點。某生物醫藥企業在"創新包容期"內,經"監管藥師"團隊協助,成為全省創新藥研發標桿,生動印證了政策對新質企業成長的關鍵作用。
在監管創新的江湖中,襄陽獨創的"場景監管"機制猶如"凌波微步",為新質企業提供了寶貴的試錯空間。襄陽開放20條市政道路作為"測試沙盒",某物流企業無人配送車在測試初期識別誤差率8.3%,經187天百萬公里測試后,誤差率降至0.7%。這種"如履薄冰"的試錯空間,既保障了創新安全,又加速了技術成熟,成為新質企業突破"死亡谷"的關鍵支撐,展現了襄陽在監管智慧上的創新突破。
在智能網聯汽車這片創新深水區,襄陽以"太極奧義"般的監管智慧,為37.1%的高利潤智能網聯企業實行"非必要不打擾",檢查頻次直降60%,更對185家智能網聯核心企業設立"創新包容期",允許兩年內整改輕微違規,演繹了"無為而治"的監管哲學。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在包容期內因自動駕駛數據標注規則爭議被預警,監管團隊創新引入"沙盒測試白名單"機制,協助其在6個月內完成12萬公里路測,最終成為華中地區首個獲L4級測試牌照的企業,實現了監管效能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針對智能網聯汽車"卡脖子"痛點,襄陽構建的閉環監管系統包含128個風險監測指標,其中專為智能網聯設置的"芯片供應鏈預警模塊",如同江湖中的"順風耳",曾在2024年某國際芯片斷供事件中提前72小時發出警報,幫助襄陽美利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啟動本地替代方案,保住了價值3.2億元的海外訂單。襄陽超卓航科通過將專利地圖分析納入"北斗七星陣"模型,提前布局37項核心專利防御,成功阻止外地企業的專利侵權訴訟,展現出數據賦能產業安全的強大威力。
作為中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重鎮,襄陽牽頭構建的全省新質企業信用共享平臺,已實現17個地市州的智能網聯企業監管數據互通,如同"五岳劍派"協同發力。襄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武漢、長沙、合肥市場監管部門成立"中部智能網聯監管聯盟",共同制定5項區域標準,其中襄陽首創的"測試沙盒分級管理"機制被納入省級標準,成為中部地區首個輸出智能網聯監管規則的城市,彰顯了襄陽在區域協同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如今,襄陽將20條市政道路升級為智能網聯汽車"動態測試沙盒",累計測試里程超1200萬公里,為12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構建起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安全跳板"。這種"踏雪無痕"的試錯機制,正是襄陽智能網聯企業在核心技術依賴外部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產業鏈應急響應速度提升40%的關鍵密碼,為新質企業的技術迭代與商業化落地提供了獨特的襄陽范式。
從三國木牛流馬的機械智慧到智能網聯汽車的數字脈搏,襄陽以武俠基因破題新質生產力困局,正走出一條"監管為劍、數據為盾"的中部突圍之路。站在新質生產力的歷史關口,襄陽以三大破局之策續寫新篇:
其一,以鏈上監管破"卡脖子"之困,針對核心零部件3%本地配套率的痛點,深化"鏈上監管"與"信用圖譜"應用,力爭3年內將供應鏈本地響應速度再提升50%,讓"打狗棒法"精準擊中產業鏈命門。
其二,以數據織網破協同之阻,升級"北斗七星陣"產業模型,推動128個風險指標與全省17地市數據互通,用"天機云錦"般的數字協同打破地域壁壘。
其三,以場景創新破試錯之難,擴建智能網聯"動態測試沙盒"至50條市政道路,將測試里程突破2000萬公里,以"凌波微步"式的試錯機制,為新質企業搭建"安全跳板"。
襄陽的實踐成果令人矚目:新質企業年均26.3%增速、38.7%工業增加值貢獻,智能網聯行業65%增速領跑中部;"創新包容期""新質貸"等機制讓3017家智能網聯企業保持產業鏈應急響應速度提升40%。
站在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度,襄陽以監管創新鍛造新質生產力的實踐,為傳統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協同發力,當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襄陽正以"獨孤九劍"般的創新招式,在中部崛起的征程中劃出最耀眼的光芒,成為中國新質生產力江湖中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典范。
(記者: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