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鏡,倒映著藍天白云;成群的白鷺在水面上翩躚起舞,身姿優雅靈動;四周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襯,清風掠過水面,泛起粼粼波光......7月5日,走進位于汀祖鎮的石橋水庫水利風景區,宛如踏入一幅山水交融的生態畫卷。這片水域面積達2800余畝的景區,不僅是鄂州的生態瑰寶,更是全國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生態產品價值交易的“先行試驗田”。
7月4日,一場意義非凡的簽約儀式在市水利和湖泊局舉行,全國首單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全省首單水利風景區生態產品價值交易正式落地,成交金額222.28萬元。這一數字,不僅是簡單的交易金額,更是開啟了石橋水庫“三資”改革全新篇章的鑰匙,標志著石橋水庫在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而關鍵的一步。
破局
讓“深閨明珠”閃耀光芒
石橋水庫水利風景區,宛如一顆藏于深閨的明珠。春日里,桃花島的桃花爛漫如云似霞,恍若世外桃源;朱墩古村落青瓦白墻,靜靜訴說著歲月滄桑;葉角山森林郁郁蔥蔥,是天然的氧吧。這里集水源涵養、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于一體,然而長期以來,這些優質資源卻“養在深閨人未識”,難以轉化為經濟價值。
十年前,村民王桂芝開著三輪車拉游客去桃花島看花,因是泥巴路,游客來了就不想再來,一天最多掙50元錢,那時桃花島在村民眼中“好看但不值錢”。朱墩古村落里,78歲的周爹爹守著祖傳青磚瓦房,看著年輕人外出打工,老房子漏雨都沒人修,村里冷清得很。葉角山的護林員李大叔每天巡山時總念叨,滿山的樹能擋洪水,卻不能當飯吃。
如今,這場生態產品價值交易改變了一切。交易以石橋水庫桃花島、朱墩、葉角山、大壩及部分環庫綠道20年生態旅游經營權為標的,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量化變現。桃花島旁正在修建生態停車場,周爹爹的老房子被納入“古村落修復計劃”,李大叔成為景區生態巡邏隊的一員,每月多了2000元收入。
市水利和湖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始終遵循“保護優先、科學開發”原則,要求投資方在經營期內挖掘旅游價值的同時,履行生態修復責任,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讓這顆“深閨明珠”真正閃耀光芒。
蓄力
兩年磨一劍,終成“首單”傳奇
從謀劃構思到落地實施,石橋水庫項目歷經兩年,凝聚了各方心血與智慧。水利部、湖北省水利廳高度重視,多次組織專家團隊實地調研,為項目“把脈問診”,指導鄂州市探索“資源評估—價值核算—市場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鏈條模式。
2023年夏天,水利部專家調研時恰逢暴雨沖垮環庫土路,專家踩著泥漿走了3公里后表示“先修通道路,才能讓生態價值走出去”。之后,工作人員帶著測繪隊圍著水庫轉了20天,用無人機拍下每棵古樹、每段古道,圖紙堆了半間辦公室。
價值核算環節,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功不可沒。省水科院的工程師拿著檢測儀在景區測量負氧離子,蹲在樹底下守了3天,只為拿到不同時段的準確數據。最終核算出的生態價值報告顯示,僅景區每年的氧氣釋放價值就相當于1500萬元,這讓一直覺得“樹不能當飯吃”的李大叔驚得合不攏嘴。
交易設計采用“經營權轉讓+績效約束”的創新方式,明確要求經營者每年投入不低于交易金額20%的資金用于生態維護。期間,投資方曾想砍掉一片雜樹建游樂設施,被專班人員帶著看了水庫下游萬畝稻田的灌溉渠,并告知“水從水庫流到田里,每一滴水都連著近千戶農民的收成,生態破壞了,誰還敢來玩?”最終,雙方在合同里增加了整整5頁的生態保護條款。
收益分配上,資金專項用于景區基礎設施維護、水生態治理等民生領域,形成良性循環。市委常委、副市長盧輝在簽約儀式上指出,此次交易是鄂州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一步,將推動更多水利生態資源“活起來”“流起來”“用起來”。
示范
為全國“三資改革”提供“石橋方案”
長期以來,水庫資源因產權不清、價值難以量化等問題,市場化運作困難,發展受限。而石橋水庫的成功案例,為全國8萬余座水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成為全國“三資改革”的生動范本。
明確權屬邊界是關鍵。曾有難題困擾:桃花島與岸邊的淺灘是否算交易范圍?村民稱“祖輩都在淺灘摸魚”,投資方想改成親水平臺。專班人員請來測繪隊,用GPS定位劃出精確邊界,并在岸邊設立刻有“生態保護紅線區”的界碑。村民陳大哥笑著說:“現在劃得清清楚楚,誰也別想占便宜,我們也放心!
“通過精準劃定交易標的的物理范圍和清晰界定法律權屬,為后續開發建設筑牢了堅實根基,從源頭上避免了可能出現的糾紛和矛盾!笔兴秃淳窒嚓P負責人表示。
建立動態監管機制同樣重要。今年3月,投資方為趕工期未及時清理施工垃圾,水利部門無人機巡庫拍下后,專班人員第二天就帶著整改通知書上門,要求“限期3天內清理,否則從保證金里扣錢”。村民們湊在公示欄前看整改前后的對比照片,村民李大叔說:“這機器比人盯得還緊,生態肯定毀不了!
此外,積極探索金融賦能新途徑。未來計劃開發生態信托、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進一步盤活水庫資源,激發市場活力。水利部相關負責人高度評價鄂州經驗,稱其充分證明水利生態產品具備市場交易屬性,石橋水庫的成功經驗對全國水庫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值得廣泛推廣和借鑒。
共贏
生態與經濟共舞,奏響鄉村振興樂章
石橋水庫項目的落地,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層層發展漣漪,帶來諸多積極深遠的影響。預計該項目將帶動當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新增就業崗位200余個。投資方計劃圍繞“水生態+文旅”主題,建設研學基地、低碳民宿等業態,將石橋水庫打造成長江中游水利旅游示范點。
汀祖鎮57歲村民李建國曾是庫區老漁民,他關掉污染嚴重的養殖場,將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推出“水庫魚宴”“生態采摘”等特色項目,年收入從過去的5萬元增長到20萬元。他感慨道:“以前守著這么好的山水,卻過著窮日子。現在好了,水庫成了我們的‘聚寶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村民張玲以前在外地的電子廠打工,聽說水庫要搞旅游,便辭工回來開了一家“農家樂”。今年春天桃花節,她一天接待20桌客人,僅賣自家種的菜就掙了3000多元!艾F在守著家就能掙錢,孩子再也不用當留守兒童了!睆埩嵯矏傊橐缬谘员。
這些鮮活的變化,讓石橋水庫的“第一單”不再只是冰冷數字,而是成了一個個家庭的幸福賬本、一張張村民的笑臉。隨著鄂州市啟動全市水生態產品價值交易目錄編制工作,未來將有更多生態產品實現價值轉化,“綠水青山”的增值路徑也將愈發寬廣。
石橋水庫的“全國第一單”,是鄂州以改革思維激活沉睡資源的生動實踐,也是新時代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注腳。未來更多“石橋模式”將涌現,推動生態之美轉化為經濟之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