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壯志蕩敵仇。”在冀中平原彌漫的硝煙中,有一位出生于吉安的指揮員故事尤為獨特——他的武器不僅是槍支彈藥,更有凝聚千鈞之力的軍號。他叫王先臣,從貧苦紅小鬼成長為八路軍冀中軍區六軍分區司令員。
1915年,吉安縣永陽鎮江南里陂村的一個貧苦農家誕生了一個嬰兒——王先臣。16歲,他便追隨父親的足跡投身紅軍。父親作為紅軍號手犧牲于戰場,鮮血浸染的三鍵小號成了王先臣革命信念的起點。
紅色征程中,王先臣的表現引起了毛澤東同志的關注,特意贈他一把嶄新的號角。父親染血的號角象征信念的源起,而領袖的饋贈預示著征途的方向。兩把號角跟隨王先臣走過長征,經歷無數次戰斗淬煉,他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
1938年秋,全面抗戰的烽火已燃遍華夏。王先臣隨八路軍120師挺進冀中敵后,任第六軍分區司令員。在戰場上,他的號聲穿透硝煙,令戰士無畏沖鋒,直面槍林彈雨。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市烈士陵園講解員趙英蘭這樣描述1945年5月那場慘烈的高地爭奪戰:當連隊被敵人壓制在山腳時,王先臣挺身而出吹響號角,號聲悲壯激昂,指引部隊成功擊潰敵人占領山頭,他雖身負重傷,但憑借鋼鐵般的意志奇跡生還并重返戰場。
1945年7月1日,黎明將至,王先臣深入敵后執行偵察任務。這位身經百戰的指揮員在戰壕間穿梭時,突然被暗處射來的子彈擊中要害。這位戰斗一生的英雄做了最后一個震顫人心的決定:以顫抖的雙手示意戰友,取來了那兩只他視若生命的軍號。當戰友將號角遞到他懷中時,他以生命最后的力量緊緊擁抱……
(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 邱抒芹 聶運籌 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