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展覽分為八個部分,展出1525張照片、3237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15件),全面回顧抗戰烽火、崢嶸歲月。
在武漢空戰中駕機撞向日機的陳懷民烈士生前用過的望遠鏡,與中山艦壯烈殉國的艦長薩師俊的印章和用過的瓷碗同框展出;1938年7月,武漢保衛戰期間,中國共產黨發起獻金救國運動,獲得民眾熱烈響應的照片;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收款支票;抗戰期間在武漢創辦、出版的《抗戰行動》《抗戰戲劇》等書籍和刊物……長江日報記者注意到,現場展出的多件內容都與武漢有關。
5098張抗戰老照片組成一面墻
由5098張抗戰老照片組成的照片墻。駐京記者柯麗芬 攝
本次展覽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被稱為文物數量最多、規模宏大的抗戰史詩級主題展。
不少珍貴文物為首次展出,如在七七事變中犧牲的中共地下黨員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證明書》、趙一曼烈士從被捕到英勇就義的詳細檔案等。
雪景、白樺、彈坑……再現了東北抗聯的艱苦斗爭,臺兒莊戰役、地道戰、百團大戰等經典戰役被進行了場景化復原和情景化展示;油畫《武漢空戰》、浮雕《一二·九運動》、雕塑《我要去延安》、大型組雕《根據地軍民》等極具感染力的藝術作品,將觀眾的思緒一下子帶入戰火紛飛的那段崢嶸歲月。
展廳中,一個由5098張抗戰老照片組成的照片墻陣令人震撼不已。這是四億五千萬中國人民從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共計5098天、14年浴血抗戰歷程的見證。
“保衛武漢,保衛全國”
家住盧溝橋畔的趙先生在武漢保衛戰的史料文獻墻前沉吟良久。駐京記者柯麗芬 攝
“保衛武漢,保衛全國,用一切方法削弱敵人,加強自己,克服一切困難與動搖,以持久戰最后戰勝敵人,這是中共提出的當前的緊急任務!边@是193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關于中共十七周年紀念宣傳綱要》中的話,被醒目地印在照片墻上。
主題展覽中這樣介紹:1938年6月,中國軍隊為保衛武漢同日軍展開大規模作戰。武漢保衛戰歷時四個半月,斃傷日軍近4萬人。
展覽通過中國炮兵阻擊日軍進犯、中國軍隊防御長江南岸、破壞平漢鐵路橋延滯日軍進攻等歷史照片,1938年《全民抗戰》三日刊“保衛大武漢特刊”等文物,還原當年武漢保衛戰氣壯山河、團結御敵的壯烈場景。
現場還展出,1938年9月,朱德、彭德懷關于積極破路襲敵策應保衛武漢作戰給各兵團首長的指示;葉劍英向國民政府軍事部門呈報的關于八路軍、新四軍配合武漢保衛戰殲敵的電文;1938年8月7日《新華日報》刊載的社論《共產黨員在保衛武漢中的責任》……
中共在武漢堅定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駐京記者柯麗芬 攝
武漢軍民舉行保衛武漢大游行的歷史照片也格外引人注目。1938年7月,武漢保衛戰期間,武漢三鎮發起“獻金運動”,獲得民眾熱烈響應。
展覽現場用多媒體形式介紹對日空戰中犧牲的部分飛行員,其中包括陳懷民烈士。1938年4月,在武漢空戰中,飛行員陳懷民在擊落一架敵機后受到多架日機圍攻,戰機油箱著火。他本可以跳傘求生,但他駕機撞向日機,與日本王牌飛行員高橋憲一同歸于盡。
在武漢保衛戰中,中國海軍中山艦被日機擊沉,艦長薩師俊及部分官兵壯烈殉國,薩師俊也是抗戰時期陣亡級別最高的海軍軍官。
主題展覽還專門開辟了一個展區,介紹了蘇聯空軍援華志愿隊的英勇事跡。蘇聯空軍志愿隊1937年11月來華援助中國抗日戰爭,在1938年武漢保衛戰等作戰中多次重創日軍。
武漢,抗戰中心城市之一
“三廳”設在武昌曇華林,郭沫若、田漢、冼星海等名流云集,武漢一度成為全國文化抗戰中心。駐京記者柯麗芬 攝
主題展覽第一部分的第四單元《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堅定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介紹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武漢曾經是中共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心城市之一。
主題展覽介紹:1937年12月,中共中央長江局在武漢成立。在長江局、東南分局等領導下,南方各省逐步恢復和發展了中共黨組織,F場展出了湖北省委人員在漢口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群眾游行的歷史照片。
此次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展中的文獻資料顯示,武漢曾經是抗戰文藝的中心城市之一。
兩位北京豐臺區的小學生在細看武漢保衛戰的悲壯場景。駐京記者柯麗芬 攝
位于武昌區曇華林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作為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主管宣傳工作的機構,周恩來直接領導,郭沫若擔任廳長,吸納了田漢、冼星海等進步人士,通過戲劇演出、歌曲創作等形式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主題展覽中展出了“第三廳”80多年前的工作日記、會議記錄、募捐義演的節目單和入場券等。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在漢口成立,老舍任總務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1938年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辦刊地也曾設在武漢;抗戰期間在武漢創辦、出版的《抗戰行動》《抗戰戲劇》等書籍和刊物影響深遠。
(長江日報駐京記者柯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