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清晨的陽光剛灑滿黃岡城區街道,“餓了么”外賣騎手陳華已擰緊電瓶車把手,匯入了早高峰的車流。今天的第一單目的地是黃州區赤壁街道青磚湖公園小區。只見他熟練地在小區門口停車、掏出手機、對準閘機旁的二維碼一掃——“嘀”的一聲輕響,向小區保安亮出綠色通行碼,保安隨即抬起道閘。陳華腳步輕快地穿過大門,不到兩分鐘就完成第一單任務。
“以前可沒這么順當。”陳華抹了把額角的汗,臉上帶著輕松的笑意,“現在好了,有了這個‘小新碼’,一掃亮碼不用登記,保安就開門,真是給我們省了大把趕路的時間!”
隨著外賣、網購行業蓬勃發展,外賣、快遞配送員為居民遞送生活所需,提供便捷服務,卻時常面臨“進門難”的尷尬局面。如何在保障“快速達”與實現“安全管”之間找到平衡?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黃州區社會工作部主動開門納諫、下沉調研,精準對接新就業群體需求,以作風之變促問題解決。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抓。針對騎手小區進出難、小區安全保障難,在市委社會工作部主導下,我們聯合街道、物業開發了‘小新碼’系統!秉S州區委社會工作部三股負責人官源媛介紹。
“小新碼”是依托“i黃岡”平臺,面向外賣員、快遞員、家政服務員等新就業群體開發的服務平臺,除掃碼即可進入,還具備樓棟單元導航、一鍵報事和求助等功能。“小新碼”的推出有效解決了新就業群體進小區難、找樓棟難、矛盾調解難等問題。青磚湖公園小區物業經理陳海川指著監控屏幕上記錄的騎手進出信息說:“現在,他們掃碼通行,身份記錄一目了然,我們管理起來更有底!
民生無小事。在一次次蹲點調研、開門納諫中,“吃飯難、吃飯貴”也成為了新就業群體反映的高頻問題。黃州區委社會工作部迅速與黃州區本土餐飲企業對接,將外賣騎手、環衛工人、老年人、的士司機和殘障人士納入17家德爾福社區食堂優惠范圍。
中午1時30分,跑完30單外賣后,上衣已經濕透的外賣小哥陳華來到就近的“小哥食堂”——德爾福食堂吃中飯,休整一下!坝泻芏噙@種愛心食堂,對我們這種新就業群體都是8折。菜品也挺豐富,而且干凈衛生,我們吃得也放心。” 陳華說。
可喜的變化還在悄然上演。4月份,黃州區“騎手友好街區”“友好小區”“友好商家”“友好食堂”相繼授牌,暖心服務持續拓展。
陳華送餐途中,目光總會留意到這些溫暖的標識!斑觯吹侥莻‘騎手友好之家’的牌子沒?”他指著大東方大廳的展牌說:“渴了累了,隨時能進去接杯水、坐一會兒,手機往插座上一插,心里就踏實了。以前在黃州找這樣的地方可不容易,現在真是遍地開花!”他的語氣里滿是欣喜和歸屬感。
截至目前,黃州城區精心打造的88個服務驛站、18家小哥食堂、3個設施齊全的騎手之家,讓這些城市“奔跑者”在穿梭勞頓之余,能停下腳步,擦擦汗,喝口水,充充電,喘口氣。
“我們將持續擴大服務覆蓋面,完善長效機制,拓展更多‘小哥食堂、暖心驛站’等友好場景!秉S州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童珍軍說:“定期組織新就業群體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推動‘被服務者’向‘治理力量’轉變,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貫穿始終,以問題解決質效檢驗學習教育成效!
來源:黃岡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瞿玲 通訊員 吳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