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11時,江漢區龍王廟沿河大道旁的堤坡熱得發燙,戎明磊蹲在這里,仔細盯著一處六邊石間的縫隙,額頭汗珠晶瑩?!敖藚s后,磚縫被掏空了,得盡快修補?!彼麑ι砼酝抡f道。
29歲的戎明磊工作于武漢市江漢區河道堤防管理所,曾獲2024年度勞動生產優秀個人稱號和2025年度武漢五一勞動獎章。長江日報記者眼前的戎明磊皮膚黝黑,沉穩內斂。他說:“當一位守堤人,面對滔滔江水,不僅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氣,更要有更多智慧和辦法。”
在江漢區龍王廟沿河大道旁的堤坡上,戎明磊(左)和同事觀察護坡石破損情況。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攝
腳走眼看手摸,每日徒步巡堤9公里
2021年11月,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水電專業畢業后,河南人戎明磊來到江漢區河道堤防管理所工作。該所管轄江漢區從三民路口至江漢關2.13公里長江、漢江堤防。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戎明磊深知堤防管理工作責任之重,“打個比方,堤防就如同一面墻,上面有任何孔洞、縫隙,都有可能造成江水潰入,威脅城市安全”。
2.13公里的堤防岸線,他平均每天要與同事走兩個來回,步行距離約9公里,拉網式、全方位。他們緊盯堤腳、堤坡、堤肩、護坡石等,輪班全天3輪巡查。眼下正值汛期,雖目前江水退卻,大家卻無一絲松懈。
記者看到,巡堤路上,戎明磊時而在步道四處觀察,時而走上護坡,蹲在地上用手觸摸,“龍王廟江段水流沖力大、水情復雜,水流可能掏空、損毀堤防局部結構,必須睜大眼睛,不放過一絲一毫的隱患”。
2.13公里的堤防岸線,戎明磊(右)平均每天要與同事走兩個來回。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攝
扛閘條、戰洪水,30多個小時硬剛不退
龍王廟,昔日的防洪險段。1998年,16名駐守堤壩的共產黨員將“誓與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豎在龍王廟,誓死保衛大武漢。
前輩們的抗洪故事,戎明磊很熟悉。剛來所里工作時,老大哥杭建權的講述就讓他熱血沸騰。
1998年夏季,洪峰一波接一波地抵漢,杭建權和同事連續一個多月奮戰在大堤上。江水只要上漲,大家就每人扛著三四十斤重的沙袋上堤,往返多次,又累又困,卻無法坐下休息。由于持續水泡雨淋,不少人開始出現皮膚潰爛、浮腫,痛癢難忍??粗瓭龥坝浚S時可能將堤上的人拍入江中,大家無人退卻,而是憋著一股勁,用血肉筑起“長城”。
2024年6月22日至29日,長江武漢段水位陡然上漲3.76米,險情來勢洶洶。
29日清晨6時,接上級單位指示,戎明磊和同事火速趕往港十八下碼頭,參與閘口封堵。這一戰,就耗時30多個小時。
在滂沱大雨中,戎明磊和其他人員4人一組,將每根重達近三百斤的閘條一根根抬到閘口,直到次日清晨6時,眾人搬完數百斤閘條,閘口才封堵完畢。此時雖已精疲力竭,但戎明磊沒有休息,繼續奔走在堤岸巡查險情。
去年長江高水位運行的43天里,戎明磊晝夜奮戰在堤防上。這段投身防汛一線的經歷,讓這位年輕人對“守堤”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是要不顧一切、忘我付出?!?/p>
腳板量出數據圖,守堤用上新辦法
可在同事們眼里,這個年輕的守堤人,好像又有些不一樣。
巡堤空閑時,他總坐在電腦前,擺弄著一堆文字和數據。原來,戎明磊一直在琢磨提升河道堤防管理效率的新方法。
“堤防險情往往讓人措手不及,能不能為堤防設施建一個數據庫,讓防汛處置更加從容?”2023年的一天,戎明磊萌生這一想法。于是他帶著卷尺、本子就上了堤壩。
他來來回回地走,記錄下閘口、護坡、戧臺等堤防設施的尺寸、位置?;氐郊?,又將數據輸入計算機,建立了一套堤防資料電子檔案庫。如今,能為汛情處置提供實際參考的堤防設施數據已增加至100余組,他說沒什么高招,就是腳板當尺,丈量出的。
為了讓守堤工作更高效,他還牽頭結合近年防汛工作記錄,制定了《度汛調度方案》?!伴L江漢口站水位達到26.46米時,開始對港十四、十五碼頭進行封堵……”方案詳盡列出不同情形汛情處置方案。
近兩年汛期,這套方案在防汛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閘口封堵需要多少物料、不同情況用何種方式處置,都有數據可查、有方案可參考。
目前,戎明磊正在采集數據、修正方案,積極聯系第三方企業著手建設江漢區堤防信息化系統。這套系統以數據為基礎,通過在堤防布設監控設備,結合先進信息化手段,將實現堤防設施一圖可查、實時監控、自動預警,如同為堤防建起“全息圖”。
“運用數字化科技,能減少守堤人眼看腳巡的重復性工作。”港十八下閘口前,戎明磊舉目四望,用手指在空中連線說:“這個地方安裝監控攝像頭效果應該更好?!?/p>
(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通訊員陳昱 劉靜怡)
【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