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晚舞臺上靈動扭秧歌,到連續攀爬多級臺階的穩健身姿;從實驗室里毫厘不差的精密運動控制,到復雜環境中自主避障的智能決策——中國人形機器人正突破單一功能展示的局限,在多場景應用中加速落地,為全球具身智能發展注入強勁的“中國動能”。
與此同時,武漢正以全方位的創新布局和產業鏈整合,在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實現突圍。這一突破不僅體現在技術研發的領先性上,更通過學研產用融的深度協同,構建起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應用的完整生態體系。
技術突破:從靈巧手到全感知系統
核心技術自主化
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研發的“天問”機器人僅用6個月實現從立項到行走的突破,其剛柔耦合靈巧手通過視觸覺傳感器實現0.1毫米級精度抓取,可精準地操作雞蛋、蘋果等物品。該機器人80%的核心零部件實現湖北本地化生產,今年目標提升至85%。
灝存科技自主研發的“運動神經中樞系統”(即機器人“小腦”),通過生物仿生學建模和大模型訓練,實現1‰度精度和3毫秒以下響應延時,破解了動作控制難題,已適配多家頭部企業。其動態捕捉技術可使機器人實時復現人類復雜動作,甚至完成人類無法完成的極限動作。
華威科研發的柔性電子皮膚厚度僅0.3毫米,指甲蓋大小的皮膚集成100多個感應點,指尖靈敏度達1克級,可精準感知物體受力分布,讓機器人擁有媲美人類的觸覺反饋系統。該技術已在醫療教學、消防演練等領域落地,并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啟動多模態融合智能感知平臺建設。
芯片與算法創新
黑芝麻智能與武漢大學合作,為“天問”機器人提供華山A2000芯片(“大腦”)和武當C1236芯片(“小腦”)。A2000芯片算力對標4顆英偉達OrinX,支持具身智能算法,可處理多模態環境信息并做出智能決策;C1236芯片實現AI運算與控制任務并行處理,保障復雜環境下的穩定性。該芯片方案即將批量出貨,助力武漢機器人智能化升級。
產業鏈構建:從實驗室到量產的閉環
全鏈條本地化生態
武漢已形成31個關鍵零部件85%覆蓋率的完整產業鏈,聚集6家整機企業、超80家核心企業及近千家關聯企業。光谷人形機器人產業園吸引9家企業入駐,3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實現從傳感器、關節模組到整機的全鏈條生產。
例如,湖北斯微特傳動每天下線300個集成關節,科峰智能量產高精度行星滾柱絲杠,武漢神動研發的六維力傳感器壽命超15000小時,計劃2027年量產。
“天問”機器人量產與場景落地
“天問”機器人4條自動化生產線于7月在孝感投產,年產2000臺,主攻餐飲、商超等服務場景。光谷東智計劃年內量產300臺機器人,華威科電子皮膚訂單量已近千臺,灝存科技的運動神經中樞系統年訓練動作模型超10萬組。在光谷試點咖啡廳,“天問”通過擴散模型學習拉花藝術,展現出商業應用潛力。
政策與資本:創新生態的強力支撐
頂層設計與資金投入
武漢發布《人形機器人產業三年行動方案》,聚焦平臺聚勢、場景示范等五大專項行動,對整機企業牽頭的聯合實驗室最高支持6000萬元,對場景應用項目實行雙邊獎補(最高各100萬元)。省級設立100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市級配套10億元子基金,重點投向鏈主企業及核心技術領域。
創新平臺與人才培育
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全國最大)整合丁漢、陳學東、劉勝三大院士團隊,提供數據采集、技術驗證等一站式服務,已入駐9家企業并簽約17家意向單位。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于7月揭牌,強化產學研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光谷通過“15分鐘創新圈”實現整機組裝、場景測試的空間集聚,企業可快速迭代優化產品。
國際化與場景拓展:從本土突圍到全球競爭
技術輸出與國際合作
武漢神動與特斯拉體系供應商對接,計劃拓展歐洲及東南亞市場;黑芝麻智能的芯片將亮相德國法蘭克福車展,參與國際競爭。華威科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開發的電子皮膚已裝備200余臺機器人,出口至北美、東南亞等地。
多元場景應用
武漢機器人已覆蓋工業制造、醫療康養、特種作業等領域:“荊楚”機器人在醫院承擔配藥工作,“神農”機器人用于變電站巡檢,“楚寶”機器人在消防救援中演示攀爬越障能力。光谷東智在創新中心模擬超市、餐廳等14個場景訓練機器人,年采集數據超百萬條,助力具身智能模型優化。
未來展望:構建全球產業高地
武漢正以“一年起步、三年見效、五年成勢”為目標,推動人形機器人從技術突破邁向大規模產業化。通過“鏈長+鏈主+鏈創”機制,武漢計劃到2027年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在電子皮膚、運動控制等細分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隨著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的成立和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開放共享,武漢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國人形機器人技術策源地和應用先行區的優勢,為全球具身智能發展提供“武漢方案”。
融媒體記者:蒙玥菲 吳茜 王常瑞 王大蔚 高翔 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