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又“出圈”啦
今年尋根季期間
網絡宣傳熱詞中
“隨州”“編鐘”等詞斷檔式領先
尋根節相關主題
全網曝光量超23億人次
是歷年最高的4倍之多
隨州文化“出圈”的背后有哪些“秘訣”?
《從炎帝文化挖掘到城市名片打造
——隨州市融媒體中心以“尋根節”為載體
講好隨州文化故事》
摘要: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媒介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隨州市融媒體中心立足挖掘本土優秀特質文化,以全國全省知名文化品牌——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為載體,創新傳播形式,豐富表達方式,優化語言生態,持續講好隨州文化故事,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
乙巳年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于2025年5月23日圓滿成功舉辦,出席嘉賓在莊重的國家級祭祀大典中感悟炎帝文化、曾隨文化、荊楚文化等深厚底蘊和萬千氣象。從年初開始,湖北省隨州市融媒體中心圍繞“尋根節”做好宣傳文章,將講好隨州文化故事作為重點任務,調動所屬媒體資源,聯動央省主流媒體和商業頭部平臺,加強議題策劃,創新宣傳形式,通過線上浪潮式宣傳,線下各類活動宣推,有效提升主流媒體文化傳播效能,持續擴大地方媒體輿論影響力,推動文化品牌“出圈”,探索出一套文化報道新范式。
尋根節宣傳成效創造歷史
乙巳年尋根節宣傳再一次突破歷史新高,尋根節相關主題全網曝光量超23億人次,是歷年最高的4倍之多。
(一)突出宣傳重點
始終將講好炎帝文化故事,宣傳推廣隨州城市品牌作為尋根節宣傳重點,聯動講好“炎帝”“編鐘”“專汽”“香菇”等品牌故事。緊扣省委省政府“以炎帝文化與尋根節為牽引,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之問,策劃8篇系列報道,深挖隨州文化魅力、文旅融合發展成效,贏得廣泛贊譽。突出尋根節、拜祖大典等宣傳重點,持續策劃推出系列新媒體作品,起到了引流聚焦的作用。
(二)挖掘節會亮點
從節會系列活動中挖掘宣傳亮點,持續引導輿論走向。聯動網絡大V拍攝系列口播短視頻,聯動各大媒體挖掘隨州旅游“一號”公路、一河兩岸等亮點特色,推出隨州專汽、香菇、文旅等特色品牌宣傳,掀起宣傳隨州的網絡風暴。僅一河兩岸的夜游宣傳,中心推出各類稿件50多篇條,持續刷屏引流。今年尋根季期間,網絡宣傳熱詞中“隨州”“編鐘”等詞斷檔式領先。
(三)持續制造熱點
系統梳理尋根節各項活動,策劃系列熱點話題,持續制造網絡宣傳熱點。今年4月17日,隨州曾侯乙編鐘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我們聯動炎帝故里景區策劃慶祝活動,舉辦了“炎帝琴韻 曾侯鐘鳴”系列活動,讓兩張文化名片緊緊捆綁在一起宣傳,相互“引流”,更加生動地講述了文化故事。積極爭取省委網信辦支持,引導全國知名流量大V走進隨州,打開了隨州宣傳另一視角。做好隨州市博物館、草甸子文化街區等特色宣傳,始終保持節會宣傳熱點不斷。
“兩創”做法引領文化宣傳
(一)創見性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寶藏
隨州地處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匯地帶,從5000多年前的農耕文明到新時代,文化的延續性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炎帝文化、曾隨文化、青銅文化、紅色文化等熠熠生輝,成為媒體爭相宣傳的文化寶藏。
1.立足本地深挖文化。如何抓住文化宣傳的重點?對于本地主流媒體來講,需要立足自身實際,充分挖掘本土優秀特色文化。隨州市融媒體中心利用“在地性”優勢,針對本土不同文化的獨特價值,拓展報道角度和形式,展現多元文化魅力。尋根節期間,充分依托炎帝文化,講好炎帝故事,策劃推出“炎帝文化、曾隨文化與長江文明”高端訪談,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解讀炎帝文化、炎帝精神;開展炎帝文化知識問答競賽,吸引廣大讀者和市民參與;緊扣炎帝文化的時代精神與意義,每年重點推出炎帝文化系列述評,不斷解讀其時代價值,讓其歷久彌新。
2.立足時代講好故事。在講好文化故事的大課題中,隨州市融媒體中心跳出一方一隅,以全局視野站位和時代主題立意,系統性講好文化故事。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強調,要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炎帝文化作為中華文明重要源頭,更是長江文明的起源之一。今年尋根節,中心將炎帝文化與長江文明結合以來,深入探究其中的關系和內涵,通過專家的解讀、學者的對話,進一步彰顯了炎帝文化在長江文明溯源中的價值。舉辦的“炎帝文化、曾隨文化與長江文明”高端訪談、高端對話活動,系列宣傳通過新華社、光明日報、湖北日報、湖北廣播電視臺、澎湃、騰訊等媒體宣推,網上傳播量破億。
3.立足融合聯動宣推。一個地方的文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與聯系的,也是一脈相承和連續性的。隨州市融媒體中心充分凸顯文化連續性這一特色,將本土文化融合起來宣傳,進行立體式傳播。一直以來,我們將炎帝文化與曾隨文化聯動起來宣傳,聯合“炎帝”“編鐘”兩張世界級名片,持續放大宣傳聲量。在尋根節期間,我們還專門策劃“禮樂隨州·尋根音樂會”,邀請湖北歌舞劇院民樂團創作演出了一場以編鐘演奏為主、融合民族管弦樂等多種形式的音樂盛宴,再現禮樂文明經典。同時,我們將炎帝文化、炎帝精神與隨州專汽、隨州香菇、隨州醫藥等產業宣介結合起來,讓讀者在現代文明感悟古代文明的精神力量,起到了很好的文化宣傳作用。
(二)創新性融合傳播聲流俱佳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新的起點上,持續推動文化繁榮,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新時代賦予主流媒體的新使命,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隨州市融媒體中心把文化報道作為探索構建適應全媒體發展的重要契機,強化內容建設,創新表達方式,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探索優質內容生產新路徑。
1.創新“活動+宣傳”形式。講好文化故事,光靠媒體宣傳是遠遠不夠的。隨州市融媒體中心持續創新以“活動+宣傳”的形式,一方面豐富文化宣傳的內容,另一方面也使文化宣傳更加生動。今年尋根節,中心籌辦“炎帝文化、曾隨文化與長江文明”高端訪談活動,通過線上訪談+線下對話的形式,邀請了酈波、王震中、劉玉堂、方勤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縱論炎帝文化、曾隨文化、長江文明,形成了一批重要理論觀點和金句。同時,將訪談和對話的內容制作成專題節目,在所屬媒體平臺廣泛發布,并統籌尋根節合作媒體進行轉發推廣,網上傳播量超過了5000萬人次。聯動湖北衛視,將節目進行綜合,在《長江新聞號》欄目中播出,“湖北發布”微信公眾號全天滾動回放了直播節目,在線觀看人次超過了100萬。自2009年以來,中心一直創新舉辦炎帝文化論壇、高端訪談等活動,以活動豐富宣傳,以宣傳成就活動,形成了文化宣傳的雙贏局面。連續15年成功舉辦類似活動,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地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炎帝文化、曾隨文化等,形成了100多萬字的理論成果,一批學術觀點、宣傳報道得到業界認可,全網曝光量超過了10億人次。
2.專家賦能提升“含金量”。信息時代碎片化、淺層化、娛樂化信息過載,公眾對優質內容的渴求愈發強烈。隨州市融媒體中心堅持“開門辦報”,借專家之識增強權威性、專業度,以高品質內容輸出觀點、引領輿論。近兩年,我們邀請了酈波、王巍、王震中、馬平安、宮長為、方勤、李幼平等業界傳統文化研究大家做客訪談間,解讀炎帝文化、炎帝精神、曾隨文化、青銅文明等,既為文化報道提供權威解析,也引導受眾從更高層次上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策劃文化報道時,也邀請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文化學者等,為報道策劃深入把脈,精準推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報道。
3.故事化講述文化內涵。講好文化故事,需要我們在文化報道中多用故事化手法講述文化內涵。隨州市融媒體中心的文化報道注重故事化敘事,將深邃的文化轉化成生動活潑的故事,更好地吸引讀者。隨州市融媒體中心將炎帝文化中炎帝遍嘗百草、始作耒耜等功績編成一個生動的小故事,運用AI技術將其呈現,很好地拉近了讀者的距離;還將曾侯乙編鐘出土、出訪等采用講故事的手法一一呈現,推出《曾侯乙編鐘,走向世界的文化特使》等文章,聚焦文化出海,潛移默化做好文化報道,閱讀量超過了100萬。今年尋根節期間,我們推出文化報道???,送至各酒店嘉賓房間,起到了很好地推廣作用。同時,充分運用H5、AI等融媒體技術,讓讀者如身臨其境般體驗文化場景,通過豐富的呈現形式讓文化傳播更加輕松、生動。比如,我們推出的《曾侯乙:編鐘為什么能》《隨州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等融媒體作品,助力曾隨文化傳播的可感可知。
4.聯動內外擴大聲量。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媒體競爭愈加激烈,主流媒體亟須打破傳統思維。在文化報道上,中心始終注重聯動內外資源,借勢借力擴大宣傳聲量。一方面,加大尋根節報道策劃力度。及時策劃尋根節報道,從倒計時60天開始,連續推出《以炎帝文化和尋根節為牽引,推動隨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推出《炎帝精神》系列述評報道。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推出系列短小精悍的視頻報道、微文報道等,形成報端一體化運作機制,持續擴大聲量。另一方面,與市委宣傳部聯動,及時提供稿件、圖片、視頻等,當好文化報道的素材庫。中心推出的系列重點報道,均通過市委宣傳部合作媒體進行宣發推廣,提升了文化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尋根節期間,中心為市外媒體提供文化報道素材100余篇條,采用率達到40%。第三,聯動中央、省級媒體,做好重點內容策劃。與新華社湖北分社合作,深入做好“炎帝文化、曾隨文化與長江文明”高端對話活動的宣傳,并將專家的觀點制作成小視頻,在新華社各平臺上刊播。與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文化中國行丨來一場跨越千年的“精神還鄉”》,被中央網信辦全網置頂推送;策劃推出的《跟著總書記看中國|千年文脈 活態傳承》,被省委網信辦在全省各平臺置頂推送,放大了隨州文化影響力。
5.聯合文創講故事。將文化報道與文創產品結合起來,讓本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今年尋根節,我們聯動市文投集團,將高端訪談的亮點金句融入全市文創產品之中。2021年尋根節期間,我們策劃開展炎帝文化IP創意設計大賽,邀請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參與文創設計,推出了200多件有價值的文創產品。目前,炎帝的系列文創作品成為城市宣傳推廣的重要元素。
文化報道經驗與啟示
媒體融合時代為傳統媒體打破地域限制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文化共通的力量,我們地方媒體只要積極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大膽策劃,也能講好文化故事,扛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擔當,叫響媒體品牌。
(一)扎根文化報道土壤
文化宣傳報道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一直以來,隨州市融媒體中心始終將文化報道作為每年的重點工作任務,深深地扎根于隨州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采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化報道作品。特別是在“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引領下,我們持續推進炎帝文化、曾隨文化等創新報道,從大歷史觀、大地理觀、大人文觀三個層面,深入挖掘文化報道的價值。今年,將圍繞大洪山策劃“大洪山文化現象”系列報道,闡述其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文明等溯源中的作用;圍繞非遺傳承策劃“非遺傳承故事”的系列報道,把文化傳承細化到每一個具體案例,以生動見聞和精彩故事提升報道感染力。
(二)創新傳播讓故事好聽
互聯網時代,要和青年人講文化故事、談文化自信,要善于運用貼近不同群體受眾的傳播方式,增強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在文化報道中,隨州市融媒體中心用不同產品形態,除重點報道作品外,生產一系列短小精悍的視頻、H5互動報道、原創MV等融媒產品,通過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快手等多平臺傳播,加強與受眾的互動,讓文化正能量轉化為大流量。
(三)建立良性機制保駕護航
在推進系統性變革過程中,隨州市融媒體中心通過建立健全融媒體工作室、項目包保、全媒體考核等機制,打破部門界限,打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阻礙,實現網上與網下、內宣與外宣、紙媒與戶外、大屏與小屏等有效互動,設立好作品獎、突出貢獻獎等,激發采編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提升內容爆款的輸出能力。今年,隨州市融媒體中心還將成立國際傳播中心,充分發揮炎帝、編鐘等兩張文化名片的影響力,持續對外輸出優秀文化、中國故事,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