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人形機器人緩緩站直身體,左腿輕輕彎曲,右腿腳尖一抬,穩穩地邁出步伐,轉彎、駐足……一系列動作流暢自然。
最近,湖北珞珈實驗室又傳好消息,這個聰明的機器人不用遙控器,就能自己做主,完成整套動作。
“小天”機器人在科研人員操控下穩健行走。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由武漢大學牽頭的湖北珞珈實驗室,是空天信息領域的“技術大牛”。它瞄準北斗時空智能、智能遙感應用等高精尖方向,由10多位院士專家組成智囊團,一門心思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如今,這家實驗室已經交出了30多項行業領先的科技成果,實力相當能打。
不過,珞珈實驗室只是武漢科技創新的冰山一角。
2021年起,湖北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在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等領域建起10個湖北實驗室,其中8個落地武漢。湖北的創新,武漢是主陣地。
那么,在漢的其他實驗室都是干什么的呢?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光谷實驗室,由華中科技大學牽頭,專注“追光”,是光電科學領域的排頭兵;
洪山實驗室,由華中農業大學牽頭,玩轉生物育種,讓農作物和畜禽更優質;
江夏實驗室,當生物安全的“守護神”,筑牢科技防線;
江城實驗室,聚焦先進封裝領域,建成中部地區首個先進封裝綜合實驗平臺;
九峰山實驗室,專攻化合物半導體,給電子設備裝“強芯”;
東湖實驗室,瞄準新能源船舶、智能船用裝備、軌道交通節能等領域,創下多項全國第一;
漢江國家實驗室,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破,是目前湖北唯一的國家實驗室;
時珍實驗室,由湖北中醫藥大學牽頭,深耕生命健康和中醫藥,傳承創新國粹。
別看這些實驗室大多由在漢高校牽頭,但千萬別覺得,它們就是這些大學的“分支機構”。
從“出生”那天起,湖北實驗室就瞄準產業需求,它們要解決的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的問題。
也是多虧了它們,一批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科研成果更快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
比如,我們來說說九峰山實驗室和龍頭企業合作的例子。
圖為九峰山實驗室。通訊員張希為 供圖
在半導體生產中,有一個關鍵的步驟叫“晶圓切割”,這一關鍵技藝此前長期被海外壟斷。
為了突破封鎖,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埋頭研發了4年有余,可到了市場化階段,調研、研發、驗證成本太高,犯了難。
這時候,位于光谷的湖北九峰山實驗室伸出了援手。它有完備的技術條件和強大的人才儲備,能大大縮短產品驗證時間,降低成本還提效,幫企業更快搶占市場。
九峰山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忙碌。通訊員張希為 供圖
企業和實驗室一拍即合。經過實驗室近半年、每天超10小時的“魔鬼測試”,2024年2月,華工科技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高端半導體晶圓激光切割系列裝備通過中試驗證。
如今,華工科技的車間里,嶄新的半導體晶圓激光切割機不斷出廠,這套高端晶圓激光切割設備實現核心部件100%國產化,精度和效率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壟斷。
華工科技智能化生產線
在九峰山實驗室,發論文可不是“首要任務”,他們把科研成果的應用前景擺在第一位。現在,它已成為全球化合物半導體領域最先進、規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試平臺,吸引了570家全球合作伙伴,還帶動30多家企業扎堆光谷,創造超百億元產值,妥妥的“產業引擎”。
還有一個小細節,九峰山實驗室的全職員工將近500人,“90后”超七成。這些青年科創者充滿熱情、敢于試錯、甘于寂寞,“只進取,不設限”,勇攀化合物半導體前沿技術高峰。
這些年,湖北實驗室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與本地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產出了“全球首片8寸硅光晶圓”“內河新能源船舶電力系統”“新型作物抗病基因”等一大批“硬核”成果,不少都是國內一流、國際領先。
也正因于此,在全球創新版圖中,武漢被不斷“點亮”。2024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武漢位列全球第十三、國內第五。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武漢正抓住創新,強勁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記者覃柳瑋 通訊員姚坤森 張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