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我們盤了盤湖北人工智能產業的硬核家底,很提氣!AI如何賦能發展?為什么湖北的AI產業呈現出熱帶雨林式的生態?創新密碼是什么?來看報道。
記者 汪佳睿:我現在在的位置就是襄陽?档凝堯谆ぞ轮醒肱潆娝,安全巡檢機器人正沿著軌道進行巡檢,一旦出現局部放電,有毒、有害氣體超閾值等安全風險時,后臺的AI“邁靈”系統會及時進行報警。
讓采礦更安全,這是襄陽企業打造的全國首個AI非煤礦山項目,可秒級研判108類風險。讓施工更安心,武漢企業研發的AI算法,可讓漆黑的隧道視如白晝......這些湖北原創的AI技術,正在海量應用場景中賦能。
應用先導、創新策源,是湖北發展人工智能的底氣!目前,湖北已有33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學院,中部地區首家以AI為主的實體化運行學院在武漢大學成立,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武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 洪亮:我們前后投入的經費達到數千萬元,比如說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提供了非常多的行業級設備。
發展人工智能,湖北有產業根基!在光谷,AI與獨樹一幟的“光芯屏端網”同頻,無人工廠高端制造發向全球;在車谷,AI與萬億級“車能軟芯材”共振,全球首款7nm車規芯片海量裝車……一批全球領先的核心技術和特色產品正在湖北這片AI熱土不斷生長。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沈體雁:在AI應用的產業化、工程化和體系化方面,探索出一條武漢的道路,為我們全國的產業集群治理和管理,提供先進的人工智能的技術支撐。
人工智能全球競速,等不起,慢不得!今年以來,湖北不斷加大金融供給,本月,人形機器人產業投資母基金設立,總規模100億元,重點支持企業院所創新研發;AI創新項目最高支持2000萬,直投單個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前不久,“2025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50”發布,湖北9家上榜,占比近五分之一。逐浪AI,湖北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