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田淑嫻,研究生畢業后毅然返鄉,扎根田野近十年,運用所學科技知識,賦能傳統農業,探索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帶領鄉親們共同增收致富,書寫了新時代新農人的實干擔當。
01
7月20日清晨,赤壁市安豐村的稻田里還掛著露水,田淑嫻已經握著植保無人機的遙控器站在田埂上。無人機掠過水面,給稻田噴灑上農用制劑。“噴的是EM菌,調水質、促生態,小龍蝦剛收完,鴨子馬上要下田,稻子也得跟上長。”36歲的田淑嫻擦了擦額頭的汗,動作熟練得像個老農人。
這是田淑嫻探索出的 “微生物稻蝦鴨” 綠色循環生態鏈:精養小龍蝦,鴨子除草、小龍蝦“上岸”,再種稻谷實行稻鴨共育。微生物調節水質,形成 “一水三用、一田三收”的生態閉環。2017年,這位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碩士放棄杭州高薪工作回鄉時,沒人想到這個“城里回來的姑娘”能把稻田變成“聚寶盆”。
起初,蝦和鴨子生病死亡是常事,但她用專業知識總結經驗:通過微生物技術改善水體環境、優化養殖密度,一步步攻克難題。如今,“稻蝦鴨” 模式讓每畝產值最高達6000多元,是單純種水稻利潤的五六倍!耙郧胺N水稻每畝利潤不超過 500 元,現在跟著她干,收入翻了好幾番! 安豐村村民田洪明說。
02
田淑嫻的技術,不僅讓自己的合作社盈利,更成了周邊農戶的 “致富密碼”。玉炎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國焱算過一筆賬:“用了她的技術,每畝能多賺 3500 元。” 越來越多村民慕名而來,她從不藏私,手把手教大家種養技巧。
為了讓技術更“接地氣”,她把“向實踐學習”融入日常:跑遍省內外十幾個合作社調研,劃出50畝試驗田做標記,記錄天氣、水溫、水體環境等數據,在“稻蝦鴨”基礎上又探索出 “稻再鴨” 模式——一畝田能產2000斤水稻,比單純種一季稻多700 斤。
“她的新法子讓種田變輕松,收入還高。”田洪明的話,道出了村民們的心聲。從一個人的探索,到一群人的跟進,田淑嫻用技術把分散的農戶擰成了“致富共同體”。
03
走進田淑嫻的農場,稻田邊的微生物培養室、實驗室格外顯眼——這里不僅是田淑嫻的“技術根據地”,也是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學生的實訓基地。“田老師會教我們怎么觀察水質,還會講鄉村振興政策對農業的影響。”實訓學生李雯靜說,在這里能看到“智慧農業”最生動的樣子。
如今,田淑嫻的農業“版圖”還在擴大:她探索的菌藻共生循環產業年產值突破 600 萬元,帶動 50 多名村民穩定增收;農田信息化改造持續推進,無人機植保、數據監測成了日常。但她總說:“做得還不夠!苯酉聛,她想在單產提升、地力改善上再下功夫,讓生態種養模式更完善,也想讓更多年輕人看到農業的潛力。
風吹過稻田,稻穗沙沙響。田淑嫻站在田埂上,望著這片她扎根了近十年的土地。從寫字樓到田埂,她用科技串起了 “稻蝦鴨”,不僅讓土地長出了好收成,更讓鄉鄰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長江云新聞記者 李先華 陰志維赤壁臺 編輯 桂亮 美編 王思思 通訊員 童金健 呂志海 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