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這條路,從來不是坦途。但在過去4年的實踐歷程中,尤其是剛剛走過的上半年,我們清晰捕捉到這樣幾個關鍵詞:集聚、落地、誕生、崛起。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挑戰,武漢從未停下奮進腳步。從光電子到智能網聯,從生物醫藥到智能制造,這座城市以創新為刃,劈開轉型之路上的荊棘——
“集聚”筑根基。在光谷,一根空芯光纖串起全球25%的市場份額;在車谷,百余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核心企業爭相涌入。產業生態的聚合裂變,讓武漢在新賽道上闊步前行;
“落地”見真章。自動駕駛小巴穿梭大街小巷,L3級智駕系統“讀懂”復雜路況,3000平方公里智能網聯測試區成為創新試驗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街頭巷尾,正在重塑這座城市的肌理;
“誕生”闖新路。水稻中“種”出人血清白蛋白,人形機器人突破電子皮膚焊接難題。從生物醫藥到智能制造,武漢用一個個“全球首創”打破技術壁壘,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崛起”贏未來。百億級產業基金激活創新動能,智能工廠拔地而起,萬億級產業集群加速成形。這座老工業基地正以智能制造為支點,撬動發展新格局。
轉型的答案,就藏在這座城市每一次突破的勇氣里。
在不久前舉行的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一根細如發絲的“空芯光纖”橫空出世,成為全球光通信領域的“流量明星”。相比常規光纖,它的傳輸速度提升47%、傳輸時延降低31%,一舉刷新行業認知。這根承載未來的光纖,正是誕生于武漢光谷,由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研發。
作為中國光通信行業首家中外合資企業,長飛自成立之初就立足武漢,在中國光谷扎下根基。2016年起,其光纖預制棒、光纖、光纜銷量穩居全球第一。今年6月,長飛推出“AI-2030”戰略,以空芯光纖等前沿技術為核心,加速構建AI時代的“光速底座”。而這根未來光纖,正是武漢轉型提速的縮影。
長飛的創新并非偶然。面對難題,這家公司早在2000年便成立研發部,開啟了“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轉型路徑。如今,長飛每年將營收的5%投入研發,主導起草國內外標準超300項,是行業內唯一三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企業。在空芯、多芯等高性能光纖領域不斷刷新世界紀錄,成為全球AI算力網絡的關鍵支撐。
如果說技術突破是“光”的鋒芒,那么武漢光電子產業的高速集聚,是“光”的筋骨。在長飛“鏈主”作用帶動下,武漢光纖光纜產業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湖北整體市場份額已占全球25%。更令人振奮的是,長飛還不斷向半導體材料、激光、器件等新領域延伸——總投資200億元的長飛先進半導體武漢基地剛剛投產,年產碳化硅芯片可滿足144萬輛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所需,正打造“再造一個長飛”的多元生態。
全球布局同樣寫下“中國智造”的速度與力度。從印尼、菲律賓到秘魯、墨西哥,長飛在海外布局8個工廠,業務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海外收入超十倍增長。一根光纖,從武漢出發,鋪進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在武漢這座城市的轉型圖譜中,光電子無疑是最耀眼的一筆。從“光谷”起步,到“光速”奔跑,長飛不僅照亮了全球網絡的未來,也照見了武漢在新質生產力賽道上的提速與騰躍。
近日,東風汽車牽頭成立的汽車具身智能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完成認定,并成功研發全球首個L3級智能駕駛架構“天元智架”。該架構整合AI算法平臺與自動駕駛大模型,依托海量真實駕駛數據賦能決策,標志著智能汽車正從“聽話執行”向“主動理解”進化。
同樣競逐智能化下半場的,還有更名為“蓮花跑車”的路特斯。蓮花中國營銷副總裁喬心昱介紹,蓮花跑車將在全國16座城市開通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功能,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無圖NOA上車的百萬元級運動豪華品牌。
今年3月,本田首款高端純電SUV——東風本田S7滿電上市,融入科大訊飛語音等智能交互技術,打破“合資車不智能”的固有認知;東風猛士也表示,下半年將推出與華為全棧深度合作打造的全新智電越野產品。
在武漢經開區,4條自動駕駛小巴接駁線路在軍山新城“上新”,串起教育、民生、通勤、旅游四大出行場景。“自動駕駛小巴能精準識別周邊障礙物,自主避讓!睎|風悅享副總經理曹愷說。
不僅如此,還有隨處可見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運營,“春筍號”、物流車,涵蓋共享出行、公交接駁、物流配送等多個應用場景。
“車”的變化觸手可及,“路”也在發生變革。中信科智聯解決方案產品線副總經理熊亞坤打了一個比方,“車路云一體化”就像是人體血液循環系統,路邊設施都具備感知與傳輸能力。
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范區為例,道路橫桿旁的智能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感知與環境監測設備,都在完成“神經覺醒”,實時探測道路數據。這些信息被處理后,或通過5G或直連通信,傳給無人駕駛車。
作為湖北省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主戰場,武漢目前已集聚東風悅享、百度、小米、億咖通、華礪智行、芯擎科技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企業百余家。根據最新數據,武漢市開放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已覆蓋13個區超3000平方公里面積,落地全球最大規模自動駕駛示范應用。
目前,武漢正對全市路口進行智能化改造,將在3000多個重點路口加裝車聯網路側設備,并與信號燈100%直連通信,還要完成70個全息路口改造,未來可實現車聯網設備與信號燈直連通信。
今年,武漢還提出打造全市統一的智能網聯汽車平臺。這一平臺,將支持接入2萬套城市基礎設施、10萬余臺各類智能網聯車輛,可為百萬臺社會車輛提供車路協同信息服務,實現跨平臺多品類異構數據互通、跨級別自動駕駛車輛全天候實時監管及城市級數字孿生多維融合展示。
武漢,正以“車—路—云”協同創新的中國方案,重塑未來出行圖景。
深耕20年,終于從水稻中成功提取人血清白蛋白。7月18日,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元生物”)自主研發的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成為全球首個“稻米造血”一類創新藥。
人血清白蛋白被稱為“黃金救命藥”,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肝硬化腹水、燒傷燙傷、手術后體液補充、腦水腫、癌癥和艾滋病人放化療等疾病治療中。長期以來,它只能從血漿提取,產量有限,我國60%以上依賴進口。1981年以來,國內外科學家和國外知名藥企努力嘗試用生物技術來取代血漿提取,但一直沒有突破。
2006年,從海外回國的楊代常教授創立禾元生物。他帶領團隊持續攻堅,用20年時間,成功將人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合成人白蛋白,并通過提取、純化等工藝制成注射液,攻克“稻米造血”這一世紀難題。
目前,禾元生物正在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智能化生產車間,建成后,可年產1200萬瓶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回顧這20年創新之路,楊代常說,雖然團隊遇到了不少困難,但也迎來了創新藥研發的黃金年代,從資金到審批,都得到了國家創新政策的“托舉”。比如,公司的第一筆風險投資是光谷生物城幫忙牽線的;藥品申請上市時,受益于國家對創新藥優先審評審批政策,比常規審批快了近70個工作日獲得通過。
在光谷生物城,一批批禾元生物這樣的企業勇闖創新藥“無人區”:武漢睿健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帕金森新藥NouvNeu001已實現中美臨床“雙報雙批”,有望2028年上市;武漢光谷人福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研發的治療用一類生物藥重組質粒-肝細胞生長因子注射液注冊上市許可申請獲得受理,進入審評階段;武漢紐福斯生物的全國首款眼科基因治療藥物正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據統計,光谷近400個新藥在研,僅2024年就有4個一類新藥沖刺上市流程,國家一類新藥獲批數量居全國前列。
除了創新藥,人工智能和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也持續發力:全球首創可視介入機器人、AI診斷系統“內鏡精靈”、全數字PET/CT裝備、高通量基因測序系統、磁控膠囊內鏡等頻頻“出!保敵觥爸袊窃臁焙团R床經驗。
目前,武漢匯集大健康企業超4500家,產業規模突破5500億元,一批世界級創新成果陸續誕生。未來,在黃金政策的加持下,武漢還將涌現更多顛覆性創新產品。
近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湖北展區的20臺整機人形機器人成為焦點,其中多項“全球首發”技術來自武漢。這一創新成果的背后,是武漢以智能制造為核心驅動力,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的深度布局。
在產業生態的全鏈條環節中,每個細分領域都蘊藏產業發展潛力。武漢工程大學博士后張聰團隊的“精密曲面電子器件溫控激光微納裝聯設備”,為人形機器人穿上了“電子外衣”。該技術成功攻克了人形機器人電子皮膚焊接這一世界性難題。以往依賴人工操作,如今被新型智能激光焊槍所取代,實現了自動化精密焊接,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
張聰表示,這項技術不僅能應用于人形機器人,還可拓展至智能穿戴、醫療設備等領域。這一突破,不僅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更彰顯了武漢在智能制造核心工藝上的深厚積累與領先實力。
近年來,武漢的智能制造轉型并非孤點突破,而是系統性、全鏈條的推進。政府設立100億元人形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出臺專項扶持政策,覆蓋研發、產業化、市場應用等全鏈條環節。目前,全市已集聚50余家人形機器人重點企業,涵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制造、系統集成等關鍵領域。
產業集聚效應正逐步顯現。2025年上半年,武漢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智能制造對經濟轉型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
在消費制造領域,智能化轉型同樣深入。2024年,小米首座智能家電工廠簽約落戶武漢,今年1月完成結構性封頂,預計今年年底可大規模投產。這種“智造+消費”的模式,正在重塑武漢制造業結構,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邁進。
從人形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的突破,到家電等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武漢正以智能制造為支點,撬動萬億級產業集群崛起。這座老工業基地,正在為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徑。
(采寫: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徐丹 王愷凝 劉晨瑋 通訊員柳青 蔣秋雨 海報:張莉 攝影:記者高勇 統籌:黃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