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漢發生了許多創新的故事。
在人工智能賽道,上千家企業串珠成鏈,讓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深度融合;在新型研發機構武創院,企業“出題”、科研“答題”,推動諾貝爾獎技術實現產業化“關鍵一躍”;在工業母機、光電子等關鍵領域,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讓產學研協同攻關破解難題;在眾創空間里,年輕創業者與產業生態相互滋養,讓文創設計、數字娛樂等新業態蓬勃生長……
在這座創新涌動的城市,企業不僅是技術需求的提出者,更是研發投入的主導者、成果轉化的受益者。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創新”,從“實驗室突破”到“生產線驗證”,武漢正以多元化的創新生態,推動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讓創新熱流持續在產業一線涌動。
在黑芝麻智能,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企業已實現從輔助駕駛到艙駕融合的業態覆蓋,下一代華山A2000全場景通識輔助駕駛芯片已在東風及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中進行推廣;走進武漢華威科,企業自主研發的電子皮膚應用于1000臺人形機器人,出貨量領先,正在建設多模態融合智能感知平臺;武漢理工數傳的BOOKSGPT為百億冊傳統圖書注入智能交互能力,服務超百萬讀者……
從芯片、傳感器硬件,到大模型開發、計算機視覺等技術全覆蓋,武漢已形成人工智能完整產業鏈,創新型中小企業正是串珠成鏈的主力,它們將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產業協同等散落“珍珠”串聯起來,織就完整產業鏈,讓創新勢能聚成發展動能。
人工智能正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武漢始終將企業置于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的中心,以政策托舉、場景賦能讓企業主導技術突破、領跑產業賽道,推動這一關鍵領域成為城市轉型的強勁引擎,蓬勃生長。
企業出題:走進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記者獲悉,全球首個千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3.0版本已與湖北120余家企業、機構合作,提升生產管理效能;在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記者看到,機器人活躍于餐廳、病房等場景,中心已入駐9家相關企業。
企業也積極答題: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的全鏈條布局,到滲透城市肌理的全程覆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攪動著武漢發展全局——無論是深耕多年的老牌企業,還是充滿朝氣的年輕力量,都在這場轉型浪潮中加速轉身。
九州通與北大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聯合研究室,AI助理“智九哥”接入深度求索(DeepSeek),處理員工多種查詢;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國內首臺智能重型機床。
今年,武漢深入實施的“人工智能+”行動正如火如荼,為年輕創業者鋪就了廣袤的創新場域。武漢人工智能產業鏈里,中游技術研發與下游場景應用企業增速最快,而這些領域恰是35歲以下創業者的主場。
人工智能生態在武漢蓬勃發展,該產業在漢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年增長率。據《2025年武漢市人工智能企業庫報告》,2024年武漢人工智能企業超千家,產業規模破700億元。
今年上半年,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AI蛋白質設計研究所通過專家咨詢論證啟動運行。研究所集結諾貝爾獎得主等全球頂尖人才,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破譯“生命密碼”,有望將蛋白質研究關鍵環節的周期從數年縮短至周級別。諾獎技術在武創院迎來產業化“關鍵一躍”。
AI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由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馬劍鵬教授領銜,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教授任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馬劍鵬表示,選擇武漢源于“天時地利人和”的疊加效應。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提供科教人才資源,而武創院“既懂科研痛點、又能打通產業堵點”的轉化能力,成為關鍵紐帶!拔覀儾皇窃诮ㄔO普通實驗室,而是打造持續產出顛覆性成果的引擎。”最讓他感慨的是,“剛下火車就拿到營業執照,從申請到獲批僅4天。”
武創院是武漢市政府舉辦的新型研發機構,承擔著推動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自2022年4月13日正式運行以來,武創院始終堅持“產業有需求、市場有前景、技術有優勢、投資有價值”的原則,積極探索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行模式,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難一公里”。
瞄準未來產業,武創院創新生態從單點突破向系統布局升級。4月,武創院2025年創新生態伙伴大會召開。會上發布武創院機器人與先進制造、武創院生物技術與轉化醫學、武創院激光應用與高端裝備三大產業創新樞紐。區別于傳統創新平臺,武創院率先提出“創新樞紐”概念,以“國家戰略+市場需求”為牽引,打通創新壁壘,打造集科技孵化、產業培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組織形態。
技術轉化落地離不開金融支持。推動科技與金融“雙向奔赴”,武漢有基礎、有經驗,敢創新、能創新。去年年底,武創院開始接洽國際金融論壇(IFF),力爭將科技金融委員會落戶武漢。最終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就完成落地,彰顯“武漢速度”。未來,全球金融“活水”有望加速流向本地科創沃土,滋養更多科技型企業。
目前,武創院已設立28家專業研究所、57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7家公共服務平臺,3個產業創新樞紐;建設國家級光電子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啟動運行武創院香港科創蜂巢。同時,武創院積極助推創新單元與在漢央國企合作,將院士專家的技術與湖北豐富的產業應用場景進行對接,為好產品找好場景、為好場景找好產品。
7月23日,在武漢舉行的2025“工業母機+”百行萬企產需對接活動上,華工科技相關負責人現場發布由該企業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復雜曲面紋理激光刻蝕智能裝備,加工效率遠超國外同類產品,可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汽車制造、光伏新能源、航空航天等行業。
這款高端工業母機裝備的發布,成為華工科技創新能力的又一個有力印證。
創新的動力從何而來?在華工科技的實踐路徑上,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開展上下游協同創新是一次有效嘗試——
比如,與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建研發中心、實驗室等,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開展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探索;牽頭成立武漢市半導體聯合實驗室,聯合近10家上下游企業,針對半導體領域關鍵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華工科技圍繞上下游產業鏈,聯合高校院所創新實驗室以及應用單位,以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示范作用!比A工科技相關負責人說。
在武漢,這樣的嘗試其實早已開始。2017年10月,中國信科旗下光迅科技牽頭,聯合11家光電子器件企業和科研單位共同組建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多年來,這一創新平臺實現了多個關鍵芯片的國內首產或首次出樣。
為推動更多核心技術攻關,去年9月,武漢籌建首批10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涉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網聯汽車、激光、未來新材料等領域,讓創新熱流在產業一線涌動,創新成果加速涌現。
據了解,首批10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集聚了上中下游單位89家、科研人員3300余名,投入研發資金近80億元。
瞄準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領域,武漢正加快部署更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舉起透明扇面,黃鶴樓的飛檐翹角和翩翩起舞的仙鶴,便巧妙“嵌”入背后的藍天白云之中,一城剪影定格于掌心。本月底,由三色鳥品牌創意(武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色鳥)設計的這款城市主題透扇,即將亮相武漢各大景區。公司創始人史召介紹,北京、沈陽、洛陽等主題扇面也正在同步開發。
在武漢洪山區的武漢創意天地園區,一把把融合城市地標與自然風光的透明扇面正成為文創產業的新亮點。
三色鳥是第一批入駐武漢創意天地園區內OVU創客星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企業。十年間,該企業實現了年營收增長10倍、突破千萬元的跨越式發展。
作為武漢首批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受益者,三色鳥的崛起印證了城市創新生態的培育成效。從2015年三位年輕設計師的創業嘗試,到2022年憑借東湖櫻花雪糕打開全國市場,再到如今服務80多個景區和多家知名企業,其發展歷程折射出武漢文創產業從代工服務向自主創意設計的轉型升級。
這樣成長并非孤例,在占地291畝的武漢創意天地園區內,藝術機構、數字創意企業和直播機構正形成獨特的產業聚落,200多個藝術設計公司、創意團隊紛至沓來。30多家動漫游戲公司、200多家數字創意企業也因文化創意產業氛圍集聚而來。
武漢卡司互娛傳媒有限公司2018年入駐創意天地園區,并一路成長壯大為直播領域武漢頭部企業,年營收達億元。2023年,卡司互娛引進杭州直播電商龍頭企業杭州天音、杭州新燭落戶園區。公司聯合創始人陳俊喜歡這里獨特的創業環境,“在這里,不僅能就近招募到充滿想象力的年輕人,毗鄰的游戲企業、優美的園區環境,也常為我們帶來拍攝靈感和項目合作機會”。
數據顯示,武漢創意天地園區現有注冊企業2000余家,入駐企業600余家,其中包括10余家上市公司、12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已形成藝術原創、工業設計、游戲、直播等全品類文化創意產業鏈,培育出精臣科技、南拳互娛、掌游科技等一批“隱形冠軍”企業。
如今,這種以眾創空間為載體的創新發展模式,正在武漢多個產業領域復制推廣。從光谷的生物城到武漢經開區的智能網聯產業園,專業化孵化平臺配合產業政策引導,持續優化著城市的創新創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