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是一時之策,既需要時不我待,更需要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
從“稻米造血”到空芯光纖,從芯片突破到機器人產業集聚,一項項“慢功夫”贏得新突破。
面對技術迭代的風口浪尖,武漢堅持“錨定方向、久久為功”,以時間換空間、以定力換突破。
7月24日,九峰山實驗室,研究員吳暢剛走出潔凈室,顧不上吃飯,又投入會議。
由他們團隊牽頭研發的全國首個100nm氮化鎵流片PDK平臺,發布僅4個月,已吸引30多家企業合作。
這背后,是把開發周期壓縮至1個月的加速度——白天實驗、深夜演算,泡面當正餐,公式寫滿黑板。拼的是技術,更是定力。
自2021年成立之初,九峰山實驗室就聚焦化合物半導體研究,目前實驗室已聚集30多家創新企業,企業總估值超百億,全球合作伙伴達570家。這是一條從0到1、從“冷門”到“熱帶雨林”的產業演進路徑。
創新不是一次“閃擊戰”。技術從萌芽到落地,模式從試水到成熟,每一步都需要時間沉淀。光谷持續發布的“瞪羚精選”“潛力之星”名單,就是對長期主義的最好注解。
作為全國瞪羚培育先行者,光谷目前已培育1800多家瞪羚企業,誕生26家上市公司、8家獨角獸。以系統性“選育鏈”——發現遴選、精準培育、資源鏈接的服務體系,構建出持續不斷的創新供給。
政策亦在不斷筑牢底座。武漢接連出臺機器人、研發型企業培育等政策,將資源聚焦核心方向,鼓勵企業反復迭代、不斷打磨,加速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錨定目標、耐住寂寞,更多“技術突破”真正轉化為“產業動能”,城市創新生生不息。
技術的潮流奔涌向前,跟跑者隨時可能被甩出賽道,只有領跑者,才能定義方向。
不久前,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巴塞羅那展會上,一根中空的光纖吸引了全球目光——這根細如發絲、由長飛公司研發的空芯光纖,以全球最低衰減速度、大幅降低傳輸時延,直指AI時代智算網絡的核心需求。
這不是偶然的驚艷亮相,而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沉潛積累。這一次,中國企業第一次站在下一代光通信賽道的最前沿。
“爭第一也好,守第一也好,關鍵是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長飛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一語道破創新定力的關鍵——從“受制于人”的技術追隨者,到“標準制定”的賽道引領者,靠的是一代代技術人對“久久為功”的篤信不疑。
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鏈條上深耕數十年,長飛從最初連一顆螺絲釘都依賴進口,到如今掌握光纖預制棒、光纖、光纜全部關鍵技術,主導或參與起草的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超300項,一根光纖里,藏著無數中國技術人的“韌”。
這份韌勁,讓長飛在空芯光纖領域早早布局“商用一代、儲備一代、預研一代”,率先完成全球首個800G空芯光纖現網試驗,邁出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一步。
在“無人區”里開道,不止長飛一家,一批在漢企業,在各自賽道加速破圈。
東風公司在“新三電”轉型中占得先機,打造國內首個全棧自研的馬赫電混系統,熱效率全球領先;
烽火通信攻克耐輻照光纖光纜關鍵技術,為航天、核電等前沿場景提供高穩定“通信生命線”;
中信科移動前瞻布局6G架構,加快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
華工科技則在激光與光芯片領域持續突破,自主打造國產化高端制造裝備,向“卡脖子”環節發起沖鋒……
創新不是一日之功。真正引領賽道的企業,從來不是靠一兩項“炫技”,而是在周期中堅守、在起伏中投入、在趨勢中引航。
當前,武漢正處于“十五五”戰略規劃窗口期,也是向“創新高地”邁進的關鍵期。企業實踐啟示,轉型不只是成果的展示,更是對未來路徑的主動選擇;抓創新,不只是提振當下,更在于布局未來。
20年前,楊代常賣掉洋房和汽車,辭掉工作,從美國回到武漢。過去20年,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從稻米中提取人白蛋白,這被形象地稱為“稻米造血”。聽起來,這似乎是天方夜譚,就連公司總經理都在中途沒了信心,辭職了。
20年磨一劍,楊代常終成功,“稻米造血”新藥近日獲批上市,全球首創。
唯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才能競逐未來。一粒米的造血傳奇背后,是科研團隊甘心“板凳坐得十年冷”,也是一座城市對科技創新的耐心培育。
武漢泛洲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汽車傳動系統精密零部件領域30年,已是行業“隱形冠軍”。兩年前,公司決定向人形機器人領域轉型。困難必定重重,但公司總經理代群直言,“現在不布局,未來連賽道都擠不進”。
望遠山而力行。今天的未來產業,就是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決勝競爭的支柱產業。但培育未來產業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種一棵樹”的長期耕耘——要有種子的土壤,也要有花開的等待。
無懼風浪,不怕梗阻,才能滿懷信心奔未來。享有“天空之城”美譽的武漢,正以另一種方式重構城市空間——千米以下的低空,成為經濟增長的“新藍海”。
人形機器人不斷拓寬應用邊界,武漢串聯起鄂州、黃石等五城,東西綿延150公里,“機器人谷”蔚然成型。
全球化合物半導體創新燈塔也在武漢點亮。過去兩年,長飛先進、先導稀材等百億級項目相繼啟動,占地10平方公里的九峰山科技園拔地而起。武漢化合物半導體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生態,產業規模突破800億元。
轉型創新之路從無坦途,不舍微末、不棄寸功,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唯有憑借闖勁兒和韌勁兒,才能跑好轉型創新的接力賽,將創新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張維納 覃柳瑋 海報:制圖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