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的口袋公園就能遛彎,電動車隨時能充上電,再也不用繞著小區找車位了,這日子過得真舒坦!”家住麻城市南湖街道聶家下細塆的王大爺,道出了市民的共同感受。從焦慮停車繞圈、充電排隊、休閑無地,到如今“抬腳就有綠、停車不再難、充電很方便”的從容,麻城以“三場一樁一園”建設為抓手,用一件件民生實事,織密了群眾的幸福網。
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麻城市將“停車難、充電難、城市公園少”問題納入集中整治臺賬,為確保整治工作落地見效,明確由該市城管執法局牽頭,聯合各單位組建整治工作專班,通過多方會商、實地調研,共同制定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工作方案。
“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惫ぷ鲗0鄾]有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被動,而是以系統思維破題,創新性地將三大難題統籌納入“三場一樁一園”,即停車場、集貿市場、健身場、充電樁、口袋公園項目整體布局,構建起“選址-設計-建設-管理”全周期閉環工作機制。
運用“大數據+網格化”精準摸排,梳理出83處潛力地塊,科學編制建設規劃,擘畫了新增7489個停車位、11座集貿市場、22座健身場、846個充電樁、18座口袋公園藍圖,總投資4.76億元,決心一次規劃、分期建設,打一場補齊城市功能短板攻堅戰。
“現在延長免費時間,逛超市再也不用慌慌張張趕時間了。”市民李女士的體驗,是麻城突出問題集中整治推動民生改善的生動注腳。在市紀委監委的監督推動下,“三場一樁一園”建設按下“快進鍵”,實干成效看得見、摸得著。
一期工程率先落地,431個停車位、65個充電樁、2個街頭游園讓群眾搶先受益;7座智慧停車場投用,2340個車位通過“智慧大腦”實現高效利用;5座口袋公園亮相成了居民打卡的“網紅地”,老人下棋、孩童嬉戲的場景隨處可見。
更貼心的舉措藏在細節里:城區新劃、改造844個停車泊位,“能劃盡劃”讓路邊空間物盡其用;集中整治“僵尸車”和私設路障,讓“沉睡”的車位“活”起來;28家臨街單位錯時開放972個車位,打破“單位墻”共享資源;協調麻廣、摩爾城等商貿集中區延長地下車庫免費停放時間,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
“三場一樁一園”建設不僅提供了設施,更催化了城市治理理念和模式的深層蝶變:從“單一供給”到“綜合集成”,服務更貼心。
南湖街道聶家下細塆地塊,巧妙融合口袋公園、停車場、集貿市場、健身中心等多項功能,服務半徑覆蓋2.3萬居民,“15分鐘便民生活圈”從藍圖變為現實。這背后,是規劃理念的升級,資源集約利用的智慧。
從“政府獨唱”到“多元共治”,動能更澎湃。 建立“政府補貼+企業讓利”的成本共擔機制。在麻城市農業農村局旁充電樁建設過程中,電力公司負責線路改造、城發集團解決征地、設備企業提供優惠,多方合力促共贏,成功探索了政府有效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新路徑。從“粗放管理”到“協同治理”,效能大提升。在麻城市紀委監委的推動協調下,城管、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了常態化的聯合執法機制,對項目后期管理運營進行協同監督。成效立竿見影,相關領域投訴量斷崖式下降60%,群眾滿意度飆升。麻城城市治理正從碎片化、被動應對向系統化、主動治理深刻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