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洋
今年上半年,武漢GDP突破1萬億,達到10592.8億元。
半年過萬億,對武漢來說,還是頭一回。往前看四年,武漢上半年GDP分別是,2021年8251億元、2022年8904億元、2023年9503億元、2024年9975億元。
縱向比,同比增長5.5%,橫向比,高于全國0.2個百分點。
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武漢“期中考”成績,您覺得怎樣?
穩!夯實經濟大盤
2025年過半,武漢經濟脈搏強勁有力,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穩,是底盤之穩,是積極進取的穩。
武漢是經濟大市,穩經濟運行,事關城市發展,也事關國家大局。
看投資,武漢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四,上半年累計完成投資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工業投資1167億元,總量居全國所有城市第二位,達到全年計劃52%;增速12.1%,連續1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今天的投資,明天的供給;今天的投資結構,明天的產業結構;今天的投資質量,明天的產業水平。
城市論英雄,工業投資多、增速快,這意味著什么?工業大市挑大梁,新“武漢造”呼嘯而來!
看工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5.1%,較一季度提升1.6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最高。
傳統產業和新興動能雙向發力。傳統產業“調結構、去產能、反內卷”,武鋼有限硅鋼項目投產,中韓石化進軍特種化學品,汽車產業加快新能源車產品迭代和品質提升,帶動鋰電池行業快速增長;緊跟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加大集成電路、光通信重點產品開發應用,大有追趕領跑之勢。
看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9.97億元,增速7.3%。與促銷費政策密切先關的家具類、家用電器類、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19.8%、40.5%、27.4%。以舊換新補貼61.9億元,拉動消費440億元,拉動比達7.1倍。
看文旅,接待游客2.05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03億元,占全省比重47%、53%。也就是說,來湖北的游客,一半來過武漢;他們的旅游開銷,一半花在了武漢。
旅游的火爆,從年初開始,跟著春晚游武漢、武漢櫻花季、武漢長江旅游季、送十萬朵梔子花等活動接二連三,攪熱江城;新推23條精品線路,誠邀全國游客打卡,武漢持續位列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城市。
看外貿,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大,與前三大貿易伙伴東盟、歐盟、美國貿易額增速達64.7%、47.5%、36.2%。中歐班列常態化開行,來自武漢的鋰電、激光設備、醫用耗材,乘“鋼鐵駝隊”闖歐洲;花湖機場投運滿一年之時,帶動武漢上半年進出口總額攀上2142.7億元,同比增長22.3%。
武漢,正成長為“買全球、賣全球”的重要節點。
新!凸顯發展活力
7月20日,第三屆鏈博會上,格藍若、光谷華匯、光谷東智等武漢人形機器人企業集聚一堂,20款整機人形機器人驚艷亮相。其中,漢產“光子”機器人完成首發,單臺售價55萬元,吸引不少海內外觀眾體驗互動。
從年初湖北“新春第一會”上10款人形機器人“首秀”,到這次國際盛會上的20款人形機器人列陣“首展”,從“無中生有”到“優中做強”,武漢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壯大!
近日,嵐圖FREE+正式上市,不到一各個星期斬獲超2萬訂單,成為國內30萬元級混動SUV市場“現象級”爆款。上半年,嵐圖汽車累計銷量超5.6萬輛,同比增長85%。
以嵐圖、小鵬為代表,漢產汽車在市場殘酷內卷中站穩腳跟,蓄勢奔跑。
人形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只是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的一個縮影。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引擎”,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轉動:芯擎科技“龍鷹一號”,國產座艙芯片市占率第一;TCL華星,全球唯一量產的印刷OLED 4K專業屏交付;首例植入式腦機接口手術成功,全國首個低空共享無人機示范區落地……
上半年,武漢新興產業成為拉動增長的新動能,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15.7%,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4.6%。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快速發展,新興產業領域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排在前列。
新質生產力拔節生長。上半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6.8萬輛,同比增長152%;光電子產業實現產值2053億元,同比增長31.2%;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算力規模位列全國第八;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產值達823億元,工業機器人密度較2022年提升3倍。
當“武漢造”新能源車駛向全球、“光谷芯”點亮智能時代,武漢正在新賽道上全速前進。
暖!優環境惠民生
“舊房換新房,政府補貼20萬元!”
近日,硚口區購房窗口,市民張偉核對信息,辦理換房手續。硚口區推行住房以舊換新活動,帶動購房市場回暖明顯。
數據顯示,上半年,武漢商品住宅網簽銷售面積和二手住宅成交“雙升溫”。大房子、好房子、核心區域改善項目交易活躍。
樓市趨于回暖。在“漢九條”和春季購房節雙重利好刺激下,招商天青府、金地大成樂府等一批“好房子”再現“日光”,去化周期保持在12個月健康水平。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6.1%,較前5個月提升0.9個百分點。
市場信心復蘇。市場主體蓬勃生長,全市新登記經營主體34.7萬戶,增速25.2%,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一,僅次于廣州。金融活水精準滴罐,發布實施金融“20條”,發放知識價值信用貸款502億元,發行科創債194.5億元。
支持穩崗就業。城鎮新增就業15.8萬人,增速11.8%,延續實施“降、返、補、擴”等政策,為26.7萬家企業減輕社保成本12.3億元。
居民收入增加。上半年,武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566元,同比增長4.8%,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
收入增長背后,是工資性收入的穩定支撐與經營活力的釋放——消費市場持續火爆、賽事經濟帶動小微商戶增收,居民經營凈收入增速加快。
數據印證溫度:上半年武漢民生支出占比近八成,民生商品價格總體平穩,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4%,折射出市民“敢消費、愿體驗”的信心。
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從住房改善到物價穩控,從就業擴容到收入提升,多項民生指標釋放積極信號,“民生向暖”的畫卷徐徐展開,回升向好的態勢持續鞏固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