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日報記者 白國華 袁冰潔 樊欣欣 通訊員 周進鵬
在位于山東菏澤的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一個泛黃的帆布挎包靜靜地陳列在展柜里。斑駁的墨跡與星星點點的血跡交織在一起,仿佛訴說著82年前那段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講述著一位年輕新聞工作者以筆為槍、以血為墨的生命壯歌?姘闹魅,是抗日戰爭時期冀魯豫邊區犧牲的第一位戰地記者——柳朝琦。
1943年12月4日,柳朝琦在執行采訪任務時于河南浚縣臨河村壯烈犧牲,年僅22歲。他用生命踐行了“抗日不惜七尺軀,救國只仗一寸丹”的錚錚誓言。
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內的碧血亭 僧少琴 王恒 攝
2025年7月14日下午,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柳朝琦的家鄉,走進位于濮陽市清豐縣大屯鄉的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憑吊柳朝琦烈士,循著新聞前輩的青春步履,尋訪英雄記者的抗戰故事。
少年明志
柳朝琦,筆名江一帆,1921年12月出生于清豐縣大屯集的一個農民家庭。其父是當地少有的讀書人,自幼聰慧的柳朝琦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4歲便開始讀書識字,踏上了求知之路。通過父親的教導,柳朝琦接觸到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家鄉的忠勇孝道文化,古代一些仁人志士、民族英雄的故事,深深地熏陶著他,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忠勇報國、赤膽為民的種子。
1936年6月,15歲的柳朝琦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豐縣簡易師范附屬小學高級班,在全縣觀摩會考中,他以五年級冠軍的身份榮獲一等獎。
隨著日本全面侵華和戰線推進,清豐慘遭鐵蹄蹂躪和長期占領。1937年12月15日,日軍首次攻占清豐,燒殺搶掠,致千余群眾遇害,學校被迫停課。日軍的暴行,激起柳朝琦的仇恨。同年,他召集30余名小伙伴,成立“大屯抗日救國兒童團”,并被推選為團長。在父親和哥哥的支持下,每名團員都配發紅纓槍,他們站崗放哨,走街串巷張貼抗日標語。“高個兒、白凈,是個性格倔強的硬漢,按現在的說法是個帥小伙!绷暮糜褟埿逻\這樣評價他。
1938年夏天,中共清豐縣委舉辦抗日軍政干部訓練班,柳朝琦背著家人報名參加。在這里,他系統學習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方針、政策,并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9年春,他考入中共直南特委在清豐縣單拐村開辦的文教訓練班,同期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他前往濮陽紫桂園中學進一步深造學習。其間,柳朝琦創作的墜子唱段《活埋郭玉山》被編入?,在當地廣為流傳。
參加革命工作后,盡管局勢日益惡化、危險增加,但柳朝琦的革命意志愈發堅定。他在給父親的家信中寫道:“國難當頭,我決心把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獻給祖國的神圣事業!”
新聞戰場
1940年春,柳朝琦被中共清豐縣委派到衛東抗日游擊大隊政治部擔任宣傳干事,從此與新聞寫作結下不解之緣。
1940年“五五”大掃蕩后,斗爭環境急劇惡化。此時,冀魯豫一地委的機關報《反掃蕩報》急需人才,柳朝琦被調往報社擔任刻印員?虒懴灠、油印報紙,成為他在新聞戰線上的第一場戰斗。起初,他刻字水平并不出色,但他進取心極強,為了圓滿完成任務,廢寢忘食地苦練刻字技術。很快,他刻印的小報字體剛勁秀麗,版式清新活潑,受到了大家的贊賞。
1941年,為適應抗戰形勢的需要,冀魯豫邊區黨委在清豐縣西北部、南樂縣西部、內黃縣東北部設立衛河縣,柳朝琦的家鄉劃歸衛河縣。由于工作表現突出,柳朝琦被派到衛河日報社擔任刻印員,負責制版、油印工作。
報社是流動的戰斗堡壘,常隨黨政機關轉移。一天夜里,柳朝琦正忙著刻印報紙,忽然傳來幾聲槍響,報社同志趕快轉移到野地里。因沒有燈光無法刻印,他急中生智用幾層布單和衣服把印刷工具和自己蒙得嚴嚴實實,在黑暗中打開手電筒繼續刻版。在如此艱險的工作環境中,他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衛河日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柳朝琦逐漸成為堅強的新聞戰士。
1941年8月,《衛河日報》與《魯西日報》合并為冀魯豫邊區機關報《冀魯豫日報》!都紧斣ト請蟆窞槿湛3日刊,每期4開2版,報道任務非常繁重。冀魯豫邊區黨委要求轄區黨委選派年輕、有文化的優秀黨員加入記者隊伍。因文筆出眾,柳朝琦被衛河縣委推薦。成為戰地記者的第一天,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詩句:“抗日不惜七尺軀,救國只仗一寸丹。灑盡滿腔英雄血,光復中華好河山!
為提升業務能力,他在槍林彈雨中堅持學習理論著作和采編實務,這些書籍被他翻得發了皺、卷了邊,一些書刊常伴案頭!皩W然后知不足”“勤以補拙”是他的座右銘,“太忙就擠,不懂就鉆”是他的行動指南。
為第一時間采寫戰地新聞,柳朝琦經常冒著生命危險趕赴前線。新華社貴州分社原社長吳振全,當年與柳朝琦同為《冀魯豫日報》記者。他回憶說:“柳朝琦跟我年齡差不多,那時候我們都沒結婚。他儀表斯文,很聰明,很能干,膽子也大!庇幸淮卧趫绦胁稍L任務時,一個迫擊炮彈在柳朝琦身邊爆炸,一塊炮彈皮穿透了他的棉褲,險些讓他受傷。任務完成后,柳朝琦非但沒有害怕,反而提醒吳振全要注意安全,并做了一個約定: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能讓別人說是膽小鬼。
僅1942年間,柳朝琦就在《冀魯豫日報》發表《八路軍二縱隊主力連連出擊力拔店集東永建日偽6處據點》《民兵劉六民智取東節村炮樓楊得志蘇振華寫信嘉獎》等通訊、消息幾十篇,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士氣。
熱血忠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采訪真實準確的材料,就必須到前線去,到敵人心窩里去,這是我們記者的職責!边@是柳朝琦常掛在嘴邊的話。1943年秋天,他被派往沙區高陵、內黃一帶采寫新聞報道!拔掖巳Q心以最大努力將工作做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當時的沙區,是冀魯豫邊區黨委帶領軍民開展抗日斗爭的重要戰略依托之地,也是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地區之一。1943年12月4日,寒風呼嘯,黃沙漫天。冀魯豫日報社接到上級通知:八路軍某部正集中兵力,圍殲盤踞在滑縣白茂一帶的漢奸孫步月部,速派記者到戰地采訪報道。
柳朝琦和吳振全兩人同時接到任務,他們各騎一輛破舊自行車分頭行動。討伐漢奸孫步月的戰役在白茂附近打得十分激烈,我軍在攻克孫步月部10余個據點后,來不及清掃戰場,就立刻轉向其他據點進攻。
柳朝琦為了跟上先頭部隊,獨自穿行于尚未清掃的戰場。當經過?h臨河村一座破廟時,他隨身攜帶的采訪挎包被破廟里潛伏的殘余日偽軍發現。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部,他應聲倒地。意識到自己難以生還,柳朝琦強忍劇痛摸索出貼身攜帶的介紹信和文件。他知道這些一旦落入敵人手中,不僅會暴露我軍目標,還可能威脅報社安危。他拼盡最后的力氣將紙撕碎,一片片塞進嘴里往肚里吞咽。敵人見他仍在動彈,補槍射擊,柳朝琦壯烈犧牲。他為我黨新聞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當部隊再次返回清掃殘敵時,才發現了犧牲的柳朝琦。他嘴里還有未咽下的紙屑,挎包里還有那把他生前使用過的刻筆。
精神傳承
柳朝琦的遺體被護送回老家安葬。當父親看到兒子冰冷的身體時,才真正明白一直孝順的小兒子在外從事的事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悲痛,哽咽著念叨:“他答應過我的,說12月18日回家過生日時,就去相親……”這句約定,成了柳朝琦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
衛河烈士碑 僧少琴 王恒 攝
《冀魯豫日報》發表專題文章悼念柳朝琦,字里行間滿是痛惜:“朝琦同志是我們記者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個,也是最活潑、進步最快的一個……你的犧牲是光榮的,是黨報記者的光榮,更是我們華北新聞工作者的光榮……”
1946年2月,衛河縣為柳朝琦立碑,讓英雄的事跡在故土永遠流傳。1952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柳朝琦頒發了由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署的革命烈士證書,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對柳朝琦短暫而光輝一生的最高禮贊。
走進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刻有“《冀魯豫日報》記者烈士柳朝琦紀念碑”的墓碑在蒼松翠柏間格外醒目。紀念碑碑陰碑文雖歷經風雨有些模糊,但柳朝琦烈士短暫卻壯烈的生平仍清晰可辨。碑文兩側的對聯字字鏗鏘:“慷慨捐軀,模范記者英名煥史冊;光榮殉國,優秀黨員浩氣壯山河”,這是對他革命精神的詮釋和褒獎。陵園內,兩間房屋展陳柳朝琦生平事跡。看著一張張已經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仿佛能感受到柳朝琦當年的勇敢堅毅;讀著一個個柳朝琦的采訪故事,依稀聽到柳朝琦辦報時鐵筆刻寫蠟紙的沙沙聲響。作為記者,感佩之情油然而生,傳承之責陡然而起。
柳朝琦,已成為一座巍然的精神豐碑。每年清明節,全縣中小學生代表懷著崇敬之心來到這里,誦讀他“抗日不惜七尺軀”的豪言壯語。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后面,就是嶄新的大屯小學。陵園負責人告訴記者,平日里,瑯瑯讀書聲總在陵園上空回蕩,讓人感受到柳朝琦及烈士們的鮮血沒有白流,更讓人看到一個民族的無限希望。
柳朝琦,已成為新聞界的學習楷模。濮陽和安陽、鶴壁等周邊地區的新聞工作者們,將這里作為職業教育基地,經常組織年輕記者來緬懷新聞前輩,接受紅色洗禮,感悟一位戰地記者的使命與擔當。今年4月,濮陽日報社還組織編輯記者,前往柳朝琦墓憑吊。大家紛紛表示,為家鄉濮陽有這樣的記者而自豪,更會把柳朝琦作為榜樣,做黨和人民需要的好記者。
柳朝琦雖已長眠,但他以筆為槍、以身殉國的精神從未遠去,如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標,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勇往直前、不懈奮斗。
【記者手記】
新聞記者的好榜樣
袁冰潔
拜謁過很多著名的紅色景區,為無數革命先烈的事跡所深深打動。但柳朝琦烈士的事跡,還是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動。
原因很簡單——他是犧牲在采訪一線的戰地記者,他是我的新聞前輩,他的戰斗青春就綻放在我腳下這片紅色沃土。
柳朝琦生活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面對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生靈涂炭,年輕的他毅然選擇與黨和人民站在一起,以筆為槍,同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筆可抵百萬兵,在抗日戰場,他用手中的筆,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謳歌黨和人民的抗戰,激勵更多中國人為驅趕侵略者而奮斗。
七尺男兒,誰都是血肉之軀。柳朝琦也一樣,他有著非凡的勇、超凡的智,更擔負著民族的義、新聞的責。面對殘暴的侵略者,他臨危不懼,為黨和人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沒有鮮血會白流,正如《冀魯豫日報》的悼詞:“你的犧牲是光榮的,是黨報記者的光榮,更是我們華北新聞工作者的光榮……”
“慷慨捐軀,模范記者英名煥史冊;光榮殉國,優秀共產黨員浩氣壯山河!碑斘易x到柳朝琦烈士紀念碑上的挽聯,內心潮潮的,眼眶濕濕的,好像找到了榜樣,覓到了知音,產生了職業共鳴。
“如果你沒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边@是一句屬于全世界戰地記者的格言,柳朝琦就是用生命記錄戰地歷史的記者。其短暫而光榮的一生,如夏花一樣燦爛,為一代又一代新聞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戰爭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我輩唯有以柳朝琦為榜樣,繼承優良傳統,堅定新聞理想,錘煉工作作風,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才對得起柳朝琦等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和平,才無愧于記者這個光榮的職業。
【鏈接】
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
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位于清豐縣大屯鄉大屯集村。
位于清豐縣大屯鄉的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 僧少琴 王恒 攝
從1941年起,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進入嚴重困難時期。2月,為組織軍民團結抗戰、扭轉困難被動局面、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黨委在清豐縣西北部、南樂縣西部、內黃縣東北部設立衛河縣。全縣劃分為6個區,縣政府機關設在大屯集。衛河縣首任縣委書記為馬天勝,首任縣長為劉志良。1949年9月,衛河縣撤銷建制,其屬地分別劃歸清豐、南樂、內黃三縣。
衛河縣屬于沙區縣,中共直南特委曾長時間駐衛河縣梁村,群眾基礎好。沙區是我黨對日、偽、頑斗爭的戰略依托,也是敵人“強化治安”、頻繁掃蕩的重點區域。境內修建碉堡據點40余處,封鎖溝環繞縣一周,巡邏公路縱橫如網。國民黨反動派制造摩擦,使衛河縣斗爭形勢復雜殘酷。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衛河縣委帶領全縣軍民同敵人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首任縣委書記馬天勝、縣長劉法堯、《冀魯豫日報》記者柳朝琦、縣基干大隊副隊長張鳳仁等650人為保衛這片土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5年始,衛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大屯集修建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1946年4月竣工。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占地4.7畝,陵園院門內華表左右峙立,上鐫挽聯。東西兩側各豎碑一通,東側為修建烈士陵園記事碑,西側為柳朝琦烈士紀念碑。陵園中央建碧血亭,亭北建烈士祠,為園內主體建筑;廊下左右各立烈士題名碑一方,鐫650名抗日英烈的籍貫、姓名和生前職務。祠后為烈士墓地,墓地中央建烈士公墓一座,兩側為58名烈士墓冢。公墓前豎方形凹角石碑一通,正面鐫刻“衛河縣抗戰殉國烈士公墓”,兩側為“國家孔急,視死如歸誠烈士”“民族危亡,舍生不顧大英雄”挽聯。
陵園松柏吐翠,莊嚴肅穆,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濮陽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