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前的整訓。
□贛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洪明
仲夏時節,贛州市大余縣池江鎮蘭溪村,黃氏祠堂不斷迎來造訪的游客。1938年,贛粵湘游擊隊在這里改編,組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1200余名戰士懷著“抵御外侮、保衛祖國”的決心,勇毅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線。如今,作為歷史的見證,這座祠堂陳列著那段烽火歲月的珍貴史料。
祠堂史料展板介紹,一份《贛粵邊共產黨游擊隊聯合宣言》揭開了池江改編歷史序幕!胺磳葢,一致對外”的口號,凝聚起分散在南方八省的游擊力量。1937年秋,隨著國共合作達成,贛州境內及周邊游擊隊迎來了歷史性轉折。1938年1月,項英從延安返回池江,立即召開大會,宣布改編方案:贛粵邊紅軍游擊隊700余人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二營四連、五連和六連;湘南游擊隊500余人改編為該團第三營七連、八連。
1937年10月至1938年初,贛粵湘邊南方游擊隊在池江完成集結整訓!斑@里就是‘池江改編’的指揮中樞!敝v解員劉玥晟正給前來參觀的孩子們講述著當年的場景:古樟樹下,游擊隊員宣講抗日形勢與群眾工作;練兵場上,喊殺聲震天,戰士們苦練殺敵本領。
大余縣委黨校副校長朱常介紹,從池江出發,這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鐵軍,成為華中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初上戰場便參與韋崗伏擊戰、夜襲新豐車站等蘇南敵后戰斗;1939年參與茅山根據地保衛戰;1940年部隊改編為蘇北指揮部第二縱隊主力并參與黃橋戰役;皖南事變后繼續在蘇中、蘇北等地英勇作戰。因作戰勇猛,他們被百姓譽為“老虎團”。
歷經戰火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后,這支有著“老虎團”威名的英雄部隊,走出了陳毅元帥,以及張日清、羅斌、康林、曾如清、楊漢林、曾昭墟等六位少將。
“新四軍精神已成為我們村發展的根和魂,激發出推動村子發展的強大動力!碧m溪村黨支部書記黃難生介紹,近年來,村里重點抓好水稻、臍橙、甘蔗等產業,發展鱷魚特色養殖,同時推出了融合紅色教育、生態觀光和農事體驗的鄉村旅游項目。今年上半年,村集體收入46.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