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是大地的底色,民生是發展的溫度。
在孝昌縣小河鎮,一場關于 “綠” 與 “富” 的變革正生動上演:昔日的礦山傷疤長出了莊稼,零碎的撂荒地連成了錦繡田,曾經寂靜的鄉村飄起了游客的歡歌。
循著“生態優先、保護優先、集約優先” 的路徑,這座小鎮用“三重蝶變”的實踐,讓綠水青山真正成了 “幸福不動產”,讓田園沃土長出了“金山銀山”。
01撫平“創傷”礦山荒坡變“綠色銀行”
7月9日,走進小河鎮河東新村廢棄礦山修復治理項目礦1區,滿眼皆是生機勃勃景象:礦坡上碧草如茵,山腳下玉米、花生、高粱長勢喜人,田埂、水渠、道路勾勒出錯落有致的田園肌理。
誰能想到,這里曾是一座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裸露的巖壁和堆積的礦渣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如今,她因礦山修復治理項目而煥發新生。
河東新村因礦而興,全村曾有3個大型采石礦、10多家小型石灰窯礦。采礦給村里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存在地質災害隱患。
如何還上廢棄礦山的“生態賬”?當地決定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2022年,孝昌縣引入湖北省鄉村振興投資集團,對6個礦區的1354畝土地展開系統治理。
“我們創新‘礦山修復+石料增值+產業導入’的聯動模式,讓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表椖渴┕し截撠熑诵び陆榻B,在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通過削坡減荷、邊坡綠化、河道清淤等措施改善生態基底;引入社會資本1.03億元,治理產生的石料優先供給本地鄉村振興項目,富余部分變現反哺修復資金;復墾后的土地則因地制宜發展蔬菜大棚、采摘園等產業,推動項目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項目增益、群眾增收。
礦山修復帶來的變化,讓村民余金舟充滿期待:“以前這里全是石頭無法種地,現在地整好了,我們還能在家門口打工,一年多掙幾千塊錢,日子更有奔頭了!
如今,除礦2、礦3區仍在加緊施工外,其余礦區已完成修復蛻變:321畝耕地種滿農作物,地質災害隱患徹底消除,水土流失得到根治。項目全部完工后,預計新增耕地495畝、林地216畝、工業建設用地240畝。
02點土成金 碎田薄土成 “增收源泉”
走進小河鎮國慶村,路邊連片的農田綠意盎然,莊稼郁郁蔥蔥。
“以前地塊碎得像‘補丁’,現在整治后連成片,合作社流轉土地從幾百畝變成上千畝,耕種效率翻了幾番!”宇飛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田志強算起了“收益賬”:撂荒地被企業流轉后,通過“鄉投+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農戶的租金不僅提高了,農忙時還可吸納部分村民務工。
曾經,小河鎮面臨“年輕人外出打工、田地撂荒成片” 的困境。2022 年入選湖北省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后,轉機悄然到來 —— 湖北鄉投孝昌公司投入4.6億元,推進農田整治、旱改水、水源地保護等工程,累計新增耕地2000余畝、水田370余畝、掛鉤指標960余畝。
土地整治后,效益如何最大化?
小河鎮探索出“現代農事綜合服務”新模式——整合合作社資源,銜接現代農業產業園,規;l展優質水稻、低GI大米試驗田,構建 “從田間到餐桌”的稻米全產業鏈;培育迷迭香、稻蝦共作等特色產業,讓每一寸土地都釋放最大價值。
土地整治不僅是“田疇革新”,更帶來人居環境的“脫胎換骨”。近年來,小河鎮將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與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鄉村打造等重點項目有效銜接,上演了一場人居環境提升“拉力賽”,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河暢通的美景,引領越來越多村民拿起掃帚,為家園添力添彩。
友慶村里,柏油路穿村而過,路燈照亮庭院,農家小院門前花香陣陣。村民高興地說,昔日臟亂差的村灣,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環境不比城里差。
03農旅融合 田園鄉愁變“流量密碼”
國慶村1000畝迷迭香種植園里,藍紫色花穗隨風搖曳,香氣沁人心脾,深加工廠房里,精油、香薰等產品正在打包發貨。
2017年,土生土長的田雙峰決定返鄉創業,他從幾畝試驗田起步,逐步流轉荒坡荒地,擴大種植規模。2022年,他又建起加工廠,拓展燒烤露營、研學體驗等新業態,研發精油、香薰、沐浴露等產品,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
“迷迭香一年雙收,效益可觀,基地管理和采收還有效帶動周邊村民務工,采收高峰有100余人在基地務工!碧镫p峰笑著說,基地正積極探索燒烤露營、婚紗攝影、研學教育等新業態,努力將迷迭香種植基地打造成為農文旅融合的產業項目。
不遠處的鴻翼 “夢里水鄉” 田園綜合體,格;êEc松樹林相映成趣,游客們在露營地燒烤歡笑,孩子們在山水間嬉鬧玩耍。
“我們依托京港澳高速出入口和‘明清古街’資源,打造集康養、采摘、民宿于一體的綜合體! 鴻翼田園綜合體負責人胡中書介紹,綜合體配套建設一批休閑民宿和休閑娛樂設施,800畝櫻桃、黃桃采摘基地和甲魚養殖塘、有機蔬菜園錯落分布;赝ㄟ^ “土地流轉+務工就業+股份分紅”模式,已帶動150余戶村民增收,為周邊鄉親提供300多個崗位。
從“賣產品”到“賣風景”,小河鎮的蛻變不止于此。
小河鎮串聯起古街、古景、古文化等鄉愁符號,與觀音湖風景區、劉震將軍紀念館、觀山禪寺等旅游資源 “串珠成鏈”,打造菜聯紅嘴菠菜、沙窩紅蘿卜、花山玉皇李等“一村一品”,讓游客在綠水青山間留住濃濃鄉愁。如今,明清古街的石板路上游人如織,生態采摘園里笑聲不斷,農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碼”正轉化為村民的“增收密碼”。
青山疊翠,沃野生金。行走在小河鎮的土地上,生態修復的綠意、土地整治的生機、農旅融合的活力撲面而來。這場跨越山水田林的 “三重蝶變”,不僅繪就了生態振興的新圖景,更書寫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生動注腳。
(記者焦志新 特約記者高玉峰 通訊員張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