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此次培訓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對干部教育工作的認知與思考。從課程體系到教學形式,從組織管理到團隊協作,焦裕祿干部學院以其專業的積淀、創新的實踐、細致的作風與深沉的熱愛,為我們樹立了干部教育的標桿。
一、以深厚積淀筑牢黨校教學根基
專業是教學的生命線,焦裕祿干部學院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深刻詮釋了“專業”二字的重量——它不僅是知識的厚度,更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情感與思想的共鳴。此次培訓的專題課程,絕非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形成了“總—分—合”的完整邏輯鏈,既有站在理論高度,錨定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坐標;又有下沉到實踐層面,通過歷史細節還原焦裕祿的工作方法與為民情懷;而貫穿始終的情感浸潤,讓抽象的精神理念變得可觸可感。這種“理論有高度、實踐有深度、情感有溫度”的課程設計,讓學員在循序漸進中完成從認知到認同、從理解到踐行的升華。老師們在課堂上分享的細節至今令人動容:一位普通老人對蘭考變化的感慨濃縮為“一定要對百姓好”,焦裕祿女兒焦守云懷念父親的書信更是催人淚下。這些看似細微的故事,卻精準戳中了焦裕祿精神的核心——“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優質的干部教育內容,從來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要在學理支撐的基礎上,用“小切口”講透“大道理”,用“真故事”傳遞“真精神”。黨校教師更應將“專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既要深耕理論,確保教學內容的政治高度與學理深度;也要扎根實踐,從焦裕祿“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中汲取養分,多到基層調研,把鮮活案例融入課堂;更要涵養情懷,讓教學不僅傳遞知識,更傳遞信仰的力量。
二、以創新形式激活黨校教學效能
干部教育要入腦入心,既需內容扎實,更需形式創新。焦裕祿干部學院的教學實踐,打破了傳統培訓“你講我聽”的刻板模式,用靈動的形式讓精神傳承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感悟。沉浸式教學的穿透力尤為顯著。干部學院的課程,跳出了單純的講授框架,通過角色代入、時空對話等設計,讓學員從旁觀者變為親歷者,當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歷史與現實碰撞,焦裕祿精神便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概念,而成為可感知、可共鳴的生命體驗。這種教學形式的創新,本質上是搭建了一座“情感橋梁”,推動學員對焦裕祿精神的理解從知道走向懂得,從認同走向踐行。回到隨州黨校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或許可以深挖本地紅色資源與先進典型,設計“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情景教學,或借鑒角色模擬形式,讓學員在“處理群眾訴求”“化解基層矛盾”的沉浸式體驗中,深化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解。
三、以嚴謹管理保障黨校教學質量
“細節決定成敗”,在焦裕祿干部學院的學習中,培訓全程展現出的“嚴絲合縫”的組織管理,讓細致成為保障教學質量的隱形基石。從課程表的精準排期,到師資的精心搭配;從食宿的貼心安排,到行程的無縫銜接,每一個細節都透著“以學員為中心”的考量。這種把工作做在前面的籌備理念,避免了培訓中可能出現的疏漏,讓學員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培訓期間,各項規章制度執行嚴格,上課、研討時間卡點精準,課堂紀律要求明確,就連小組討論的發言順序都有細致安排。但這種“嚴”并非刻板,而是通過班主任的全程跟蹤服務實現了“嚴中有暖”——學員雨傘未帶,班主任第一時間送上雨衣;對某個知識點存疑,課后立即協調教師答疑。這種“剛性制度+柔性服務”的管理模式,既保證了培訓的嚴肅性,又讓學員感受到組織的關懷。焦裕祿干部學院的教職工用行動詮釋了“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這種對每個細節的極致追求,才讓培訓從“完成任務”升級為“打造精品”。這對我們而言:無論是課程籌備、學員管理還是后勤保障,都要摒棄“差不多”的心態,以“繡花功夫”抓細抓實每個環節,讓細致成為黨校工作的鮮明底色。
(作者系隨州市委黨校理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