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崇陽,萬木蔥蘢。在崇陽縣桂花泉鎮起伏的山巒間,一株株黃精在樹木的蔭蔽下舒展著肥厚的綠葉,靜默地汲取著大地的精華?諝庵袕浡毺氐牟菽厩逑,一場靜默的變革正在發生,并悄然化作撬動鄉村富裕的蓬勃力量。
鄉土守望者,林下耕耘人
當清晨的陽光穿透松林,斑駁的光點灑在肥厚的黃精葉片上,藥農孫四牛已經俯身在他40畝的林下基地里忙碌起來。他輕撫著一株根系發達的黃精展示:“明年這里就能長出8個這么大的結節,單這一個兩年后就能賣30元。”這是桂花泉鎮探索“林下掘金”模式的生動寫照。
在雙港村七組的山林深處,孫四牛的名字與黃精緊密相連。這位56歲的藥農自2010年起就與這片土地結緣,當他發現山林里遍布野生黃精時,便敏銳意識到這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溫床”。14年堅守,他將零星種植發展為40畝規;兀蔀槿偭窒轮兴幉陌l展的“活標本”。
他的奉獻遠不止于個人致富。當村集體決定發展黃精產業時,孫四牛主動承擔了風險最高的育苗任務,并立下質樸而厚重的承諾:“苗子要是沒活,我補。等兩年后確認存活了,再收工錢!边@些凝聚心血的種苗,他從不對外銷售,只供給本村村民和集體使用。在他粗糙的手掌和堅定的眼神中,人們看到的是新農人對土地最本真的深情。
“黃精長在林下,既保護了生態,又能賺錢,我就想幫著把這個產業‘扶’起來。”這句質樸的話語背后,是孫四牛每年穩定增收3萬多元的經濟賬,也是通過電商渠道建立線上渠道,讓深山藥材直通全國市場的銷售“成績單”。
共享經濟,荒山掘金新模式
與此同時,東源村的變革也正如火如荼。東源村的種植大戶吳定明正指揮著20多名村民栽種黃精種苗,一天70畝的種植速度令人驚嘆。種植大戶吳定明、劉道云等人近兩個月帶領村民掀起了一場“黃精上山”的熱潮。在石漠化治理形成的特殊地貌上,400畝黃精苗被栽入林間土壤。吳定明站在基地高處,手指連綿山嶺:“我們計劃發展到2000至3000畝,目前已投入近80萬元!
創新的“林地入股、收益共享”模式,成為激活沉睡資源的關鍵。20余戶農戶以自家林地入股,前期不收取租金,而是約定五年后黃精采收時與農戶直接對半分成收益。這種模式將風險從農戶轉移到經營主體,用未來收益置換當下成本,使缺乏啟動資金的農戶也能搭上產業快車。
農戶李老漢算了一筆賬:“我家20畝林地荒著也是荒著,如今不投錢還有希望分錢,這買賣劃算!”
在基地務工的趙望梅一邊栽苗一邊笑著說:“一天能掙140元的工錢,農閑時這可是好收入。”
生態產業化,喚醒萬畝“綠色銀行”
桂花泉鎮蓬勃發展的林下經濟絕非偶然天成。桂花泉鎮擁有坡度25°以下優質林地3.2萬畝,其中特別適宜黃精種植的林地超8000畝,這是一片亟待喚醒的“綠色銀行”。
桂花泉鎮審時度勢,果斷將產業重心從傳統大田向廣闊林下空間延伸,深挖“森林糧庫”蘊藏的巨大潛力,推動產業重心從傳統大田向林下空間戰略轉移。一方面整合涉農資金,對連片種植、良種繁育、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實施靶向獎補,為產業萌芽注入強勁動力。另一方面技術護航貫穿全程,與人福藥業簽訂中藥材合作協議,組織專業力量開展林地摸排、苗種選育、基地撫育等全流程指導,確保每一棵藥苗都能“種得活、長得好”。
目前全鎮1310畝林下中藥材中,村集體主導種植861.4畝,群眾自發種植448.6畝,實現經營主體多元培育,形成“集體帶動+群眾參與”雙輪驅動格局。2025年,全鎮計劃新增林下中藥材種植5000畝,重點發展黃精等優勢品種。預計到年底,林下中藥材總面積將突破5000畝,年均產值有望達1000萬元,帶動200余戶農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山林無言,卻正以豐厚的產出回報著人們的智慧與辛勞。
全鏈鍛造,從山林到市場的價值躍升
當東源村新建的中藥材加工廠機器響起時,負責人張孝峰道出關鍵:“產業要‘強起來’,單靠種植遠遠不夠!边@座加工廠不僅使藥材附加值提升30%以上,更帶動1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標志著“山上有林、林下有藥、村里有廠”的產業閉環初步成形。
三山村的熊雄福也是被政策吸引的返鄉能人,他利用家鄉晝夜溫差大的天然優勢,建起崇陽首個規模化竹蓀基地:“土地流轉成本不到嘉魚的四分之一!”這些“新農人”用科技與情懷,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熊雄福的成功,是桂花泉鎮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的生動注腳。
“我們正積極對接藥企,同時開辟抖音電商平臺!睆埿⒎逭故局謾C上的訂單數據。而在雙港村,孫四牛家的網店生意蒸蒸日上,最高售價每斤800元的精品九蒸九曬黃精供不應求。這條日益強韌的產業鏈,讓林下黃精真正成為富民“黃金”。
綠色啟示錄,鄉村振興的“生態密碼”
桂花泉鎮的實踐揭示著生態文明的深層邏輯:當孫四牛俯身育苗時,他守護的不僅是作物成活率,更是產業發展的信任根基;當吳定明承諾“收益對半”時,他建立的不僅是分配機制,更是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生態。這些樸素智慧共同構成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核心密碼。
當桂花泉鎮全力打造的5000畝林下黃精示范基地進入豐產期,預計每年可固碳1.2萬噸,水源涵養量增加15萬立方米——生態產業化正在這里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晨霧中的桂花泉鎮,雙港村的孫四牛檢查完最后一壟黃精,抬頭望向郁郁蔥蔥的山林。15公里外,東源村加工廠正將新采收的黃精打包發往外地?諝庵袕浡乃幭悖B接著土地與市場、傳統與現代、個人與集體。
這縷藥香里,有孫四牛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有吳定明“收益對半”的共享智慧,更有崇陽縣桂花泉鎮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當更多鄉村讀懂這份林下經濟的“生態密碼”,鄉村振興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正如那林間蓬勃生長的黃精,向下扎根,向上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