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建成支點,特別報道《看支點》聚焦支點建設七大戰略,探訪經濟一線生動實踐,今天播出第二集,下面把時間交給程丞。
《看支點》今天來說說創新策源力。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賦予湖北“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使命!皠撔虏咴础,生成于“策”的推動和引導,落腳于“源”的活力與潛力。近年來,湖北通過不斷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支持體系,持續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促進科技成果加速走向生產線、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今年上半年,湖北高新技術企業注冊申報10296家,同比增長17.2%;技術合同成交額3187.71億元,同比增長10.55%。一粒科技創新的“金種子”如何長成參天大樹?一起來看湖北的創新故事。
記者 王珣:通過2.15萬公里外的北斗衛星,我的實時位置能夠得到準確定位,而且誤差不會超過1厘米。高精度定位的背后,就是靠我手上的這樣一枚只有半個小拇指蓋大小的芯片,它是全球尺寸最小的北斗優先芯片,卻能夠將北斗信號的捕獲速度提升了20倍。
記者 王珣:信號傳輸快,奔跑速度也快。從這里誕生的高速磁懸浮電磁推進技術可以實現百公里加速不到1秒,最高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650公里,未來還將突破每小時800公里的時速。
記者 王珣:突破極限的還有國家大科學裝置——平頂脈沖磁場,今年以71.36特斯拉的數值,刷新了全球紀錄。
從實驗室到國家大科學裝置再到企業,一項項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成果在荊楚大地不斷涌現。在中信科移動創新中心,這臺搭載著太陽能板的設備,是6G“空天一體化”系統中的衛星,可以無縫覆蓋全球,讓6G網絡速率比5G提升10倍以上,進入萬兆時代。
中信科移動創新中心資深工程師 蘇昕:現在我們的移動通信系統從感官上來講,只能提供語音、圖像、視頻流這樣一些通信方式,6G全息通信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通信體驗,讓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去進入一個虛擬的空間。
今年新春第一會,明確以科創引領,整體提升支點創新策源力。全力以赴地夯基壘臺之下,湖北以“國家實驗室、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為力量矩陣的“四梁八柱”科創體系正讓創新因子加速迸發,不斷夯實創新策源的力量根基。
記者 王珣:從省級層面看,一個更為令人期待的創新策源體系已經架構,依托“71020”高校創新體系,支撐“61020”全鏈條攻關,引領“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全面升級。讓人才、科研和產業釋放出“1+1+1>3”的協同創新效應,強化“創新策源”的體系化支撐。
在這樣的創新策源體系中,如何實現人才、科研、產業“1+1+1>3”?讓我們去“無邊界教室”尋找答案。
武漢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2022級學生 林漢超:大家好,研究生期間,我會跟隨團隊來到我們國家地貌最獨特、氣候最極端的地區進行實驗,現在我所處的吐魯番火焰山,在這里地表溫度最高可以達到70度以上,我們團隊將測試轉向功能在極端條件下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同時也是在這樣“無邊界”的教室中,我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
為打造“無邊界教室”,武漢理工大學依托汽車、材料等優勢學科,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和東風集團等企業合作,企業車間、聯合實驗室都成為了教學場域。
武漢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 謝長君:很大的特點就是7個不同的專業的學生匯聚在一起。
記者 王珣:融合了各種學科來解決企業的真問題、真需求。
武漢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 謝長君:對,實訓平臺的開設都是我們學校和企業共同來制定的,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服務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
教室破壁,破除的是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墻。這是湖北提升創新策源力的謀遠之舉。今年以來,湖北奮楫先行,在全國率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著重在教育基礎支撐、科技創新引領、人才分類培養等方面布局前行;眼下,湖北越來越多的教授正走進企業變老總、越來越多的科企高管拿起教案帶學生、越來越多的技術經理人帶著市場深入院系?萍紕撔赂鱾環節的“拆墻行動”,正為湖北逐步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全新通道。
武漢理工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 謝長君:我們首屆東方躍遷班(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學生,超80%的畢業生扎根新能源與智能網聯研發的核心崗位,這種“真問題 真項目 真實踐”的模式,錘煉出來的是直面“卡脖子”難題的實戰型人才,他們既是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更是湖北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底氣所在。
(長江云新聞記者 余旭東 王珣 徐嵬毅 唐清輝 譚思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