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湃光電建成全球首條自主8英寸薄膜鈮酸鋰流片產線,搶占下一代光通信黃金賽道;“獨角獸”企業芯擎科技智能座艙芯片串起武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禾元生物、衷華腦機等多家民企逐浪在未來產業賽道。
我市轉型發展還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民營企業正以硬核實力扛起擔當,堅定發展信心,為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提供堅實支撐。
今年上半年,以民營企業為重要力量的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7%,民營企業貢獻全市近五成稅收。武漢民企正深扎城市肌理的根系,以經年生長的韌勁,與城市共成長。
“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大有可為!7月15日,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九州通董事長劉長云作為民企代表分享時介紹,九州通已建成400多個醫藥物流中心(含配送站),在偏遠地區設立了辦事處,擁有基層配送員5000多名,零售藥店3萬余家,診所聯盟1300余家。
九州通每年在數字化和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投入將近3億元。劉長云說:“企業家要堅持內涵式增長,追求高質量發展!
九州通健康城。通訊員黃璜供圖
在武漢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眾多企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深耕主業,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韌勁做強實業。
陳吉紅將數控機床比喻為“老骨頭熬湯”,從2009年到2024年,他創立的華中數控研發費用增長了24倍。最近,企業帶著華中10型智能數控系統登陸工信部“工業母機+”對接活動;馮裕才45年來把數據庫做到極致,他說,企業不做“萬金油”。2025年一季度,馮裕才創立的達夢數據庫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超五成和超七成。
2024年武漢民企百強上報研發經費數據的企業中,研發經費總額較上年增長21.36%。2025年上半年,全市工業投資完成額近七成來自民營企業。研發攻堅和投資加持,顯示出武漢民企對城市發展環境的篤定,更見其深耕主業的戰略定力。
7月30日,在湖北鼎龍控股先進材料研究院的超凈實驗室內,研發人員正攻關半導體關鍵材料。這家武漢民企專注為晶圓制造、封測廠提供CMP拋光墊、光刻膠等核心材料,是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董事長朱雙全坦言:“拋光墊樹脂配方磨了10年,微球分散性難題啃了5年——沒捷徑,就是死磕。”如今,鼎龍已是全球唯一能提供全套CMP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正牽頭聯合本地企業及高校成立“武漢市先進功能材料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助力武漢“頂”起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拋光材料與顯示材料產業集群。
武漢民企以“敢為天下先”的闖勁開拓創新,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眼界培育新質生產力,融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賽道成為民企“主戰場”,多家民企闖“未來”!靶【奕恕逼髽I海微科技推出首款車規級MiniLED直下式分區控光顯示屏;“種子獨角獸”企業巨安儲能首創鐵/鋅基自分層液流儲能技術;“潛在獨角獸”企業武漢糖智藥業與合作伙伴已在全球率先打通人造肝素的研發路線……
工作人員對海微科技生產的顯示屏提供產品檢測服務(資料圖)。記者周超 攝
今年上半年,以民企為主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工業產值增速、新進規企業工業產值增速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全市44家“獨角獸”企業中民營企業占84%。
位于東湖高新區的四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方光電)實驗室里,打破國際壟斷的傳感器集成模塊正在被調試,已應用于歐洲汽車主機廠。董事長熊友輝感慨:“真正的全球化,絕非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是技術、管理與供應鏈的全方位深度融入!
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武漢外貿動能十足。其中,民企在外貿領域的升級中扛起關鍵擔當,它們正從“低成本制造”的傳統路徑中突圍。四方光電布達佩斯研發基地距歐洲客戶3小時車程,加州本土團隊48小時響應。而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企業通過聘用當地工程師、共建聯合實驗室,將供應鏈風險降低30%。這種“全球研發+區域制造+本地服務”的模式,讓企業海外營收占比突破40%。
工作人員對海微科技生產的顯示屏提供產品檢測服務(資料圖)。記者周超 攝
面對關稅挑戰,武漢民企以技術賦能、模式革新、全鏈條布局的立體化戰略加快“走出去”。同樣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武漢嘉晨電子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高壓安全系統的“隱形冠軍”,服務全球90%的汽車整車廠,海外設3個研發中心與客戶同步研發、快速迭代。未來,全球每三臺新能源車將有一臺用上武漢嘉晨電子的產品。
2024年,武漢民企實現進出口總額2529.4億元,比2023年增長18.2%,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2.7%。
從智慧社區團購平臺“小區e家”到服務800萬商戶的“掃唄”聚合支付系統,利楚商服始終將目光聚焦在民生需求的細微處。公司董事長王朋坦言:“有些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但當看到菜市場阿姨能夠輕松使用掃碼支付,社區老人可以便捷地享受各種服務時,我們就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價值所在。”
利楚商服全國總部。
民企是武漢穩定及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是穩就業的主力軍,發揮著重要的就業容納器作用。
面對制造業普遍面臨的“招工難”困境,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武漢益?萍脊煞萦邢薰局鲃优c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攜手共建智能制造實訓工廠,為數控技術國賽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通過這些舉措,企業累計培養了數萬名技能人才,為制造業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董事長易平說:“當年輕人愿意為‘中國智造’揮灑熱血,民族工業的未來才真正可期!
從民生就業的托底保障到地方發展的財力支撐,武漢民企詮釋著“企業成長與城市進步同頻共振”的深刻內涵,在數據中得到清晰印證——2025年上半年,武漢民營經濟納稅總額占全市納稅總額的比重為46.54%。全市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數中,民企就業貢獻率達80%以上。
今天(7月31日),長江日報頭版刊發評論《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馮雪 通訊員武經宣 胡學英 海報設計: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