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視察時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2025年上半年,湖北產業發展交出亮眼成績單:1-6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4%,對全省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27.5%。
從高技術制造業的迅猛增長態勢中不難發現,科技創新正是推動產業倍增的最強勁動力。
校企協同攻關,突破產業技術壁壘
如何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與生產線深度融合、迸發發展動能?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能從一款汽車底盤域控制器的研發歷程中探尋。
汽車底盤域控制器,這個決定汽車緊急制動安全的核心部件,長期被德國、日本企業壟斷技術與市場,成為湖北汽車產業向高端化邁進必須突破的壁壘。
湖北域控智驅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便將攻克這一“卡脖子”難題作為核心目標,然而直到2023年8月,團隊在制動系統所需的電信號技術上仍屢屢碰壁,多次優化試驗后,關鍵參數始終難以達標,研發進度遭遇瓶頸。
彼時,湖北省正大力推進“百校聯千企”行動,搭建高?蒲匈Y源與企業需求的對接橋梁。公司董事長張濤想到了武漢高校的科研力量,通過這一官方搭建的產學研對接平臺,他聯系上了華中科技大學的劉洋教授團隊。劉洋教授團隊長期深耕人形機器人及無人系統研究,在相關技術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累。
讓張濤團隊振奮的是,經過深入交流與技術參數比對,雙方發現劉洋教授團隊的技術儲備,與汽車底盤控制器在機械結構、電壓等級、功率等級等方面存在不少共通點——機器人的關節設計原理,竟能為汽車底盤控制器零件研發提供跨界思路。
這樣的合作并非偶然,湖北正推進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允許科研人員獲得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極大激發了高校技術轉化的積極性,為校企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了加快研發進度,域控智驅果斷將實驗室搬到了華科大門對門。這樣一來,企業的技術人員和高校的師生交流起來方便多了,有任何問題能及時溝通,信息對接也更加順暢高效。
在之后的8個月里,雙方團隊協同作戰,圍繞技術難點反復試驗、不斷調整。會議室里,常常能看到他們圍坐在一起討論方案,白板上寫滿了各種公式和參數;實驗室中,大家緊盯儀器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終于,經過不懈努力,無框空心軸電機樣品成功誕生,這一成果讓汽車線控底盤平臺系統成本有望降低30%,為湖北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完善生態賦能,推動成果落地轉化
現實中,從樣品到量產產品,企業往往面臨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落地及資金保障等一系列新難題。對于域控智驅這類初創型科技企業而言,產業化過程中的資金門檻是一大挑戰。
對此,湖北正著力為企業打造更完善的產業創新生態,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便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武創院經研判認為,域控智驅的產品具備顯著技術優勢,且與湖北汽車產業鏈高度匹配,于是通過“撥轉股”方式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后續,企業還獲得了洪山區“撥改投”資金及市場化基金的接力扶持。
目前,湖北已建成2個國家級、10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及9個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科技與產業的互聯互通搭建了堅實橋梁。借助武創院的資金支持,域控智驅計劃在黃岡英山建設產線,年內有望實現投產。
從最初的創意構想,到最終的產品落地,張濤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公司還將建設電機線和電路中試線,明年再新增三條產線后,整體產能將擴展至1.6億左右。
此外,湖北更多特色鮮明的創新生態圈正在加速形成:武漢東湖科學城“科學家+平臺+產業”的創新生態日益成熟;襄陽以湖北隆中實驗室為核心,圍繞汽車、新材料等產業建成11個中試基地;宜昌則在著力構建“1+3+N”數實融合產業協同平臺體系。
今年6月,湖北進一步加碼政府基金容錯機制,不僅成立省政府種子基金,還在發布的《湖北省重構政府引導基金體系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允許單個投資項目“100%虧損”,成為國內目前首個在省級層面允許單個項目100%虧損的省份。
觀察員說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科技發展部項目經理 石鑫:
我們將始終作為科創企業成長路上的同行伙伴,通過全生命周期賦能,陪伴企業從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期待更多像域控智驅這樣的企業在湖北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
湖北域控智驅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濤:
近兩年來省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企業獲得了更寬松的容錯空間,創業者得以卸下包袱,擁有了更大的施展才華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