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37歲的返鄉創業青年游玉潔說,在綠水青山間,給游客泡上一杯茶,講一講堰河村1200畝有機茶園從無到有的故事,挺幸福的。
60歲的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張繼輝說,炎炎夏日,在23℃的堯治河云端網球場打一場網球、出一身透汗、嘗一頓土菜,最覺幸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2005年8月1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誕生。
二十載大道如砥,兩千里長風浩蕩。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襄陽市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實施“十百千”工程,全域推進鄉村振興“四項行動”,以谷城縣堰河村、?悼h堯治河村為代表的一批生態文明村、共同富裕村,綻放在鄂西北的綠水青山間。
綠水青山打開發展新天地
莽莽荊山中的堯治河村,山陡峽深。
為了發展,這里的數十口磷礦礦洞,開了再關,關了再開——
上世紀80年代,炸藥轟山,一車車磷礦換回財富;進入21世紀,壯士斷腕,封礦停采,不能為了眼前利益斷了子孫后路;步入新時代,塵封已久的礦洞重開大門,開發為國內首家利用廢棄礦道打造的旅游景區三界洞天。
2024年底,堯治河村固定資產達90億元,集體經濟收入4.2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9.5萬元。
開關之間,編織出美好生活的錦繡畫卷,見證“兩山”理念的深入人心。
上世紀90年代,靠山吃山的堰河村勉強度日。剛剛成為“領頭雁”的閔洪艷提出“養山護山”時,村民把鍋碗敲得叮當響,堵在他家門口扯皮:“不讓砍樹,我們吃啥?”
困頓于山,出路在山,希望更在山。
閔洪艷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扛著鋤頭和背簍,在禿山上掘土種茶。從幾個人到幾十人、再到全村人,綠水青山的逐夢,不懼千難萬險。2024年,堰河村1200畝有機茶園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
從窮鄉僻壤到生態惠民,20年間,一條又一條由“綠水青山”通向“金山銀山”的大道,遍布山鄉之間。
青年創業激發實踐新活力
“現在覺得,這片綠葉子比什么都珍貴!庇斡駶嵼p搖著茶杯,翠綠的茶湯散發著清香。她曾經在外闖蕩一番,回到堰河后,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辦起天藝茶莊。
“近幾年,20多位年輕人返鄉創業。我想,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刷新!毖吆哟妩h委書記閔洪艷說。
提升“兩山”轉化質效,年輕人是關鍵變量。襄陽市始終把年輕人放在發展的“C位”,通過搭建實踐基地和創業孵化平臺,為青年繪制漸進式返鄉路線圖。
在堰河,村頭巷尾的咖啡館、手工坊、智能民宿等隨處可見,朝陽般的新業態蓬勃發展;堯治河村出臺優惠政策,招才引智參與礦產開發、鄉村旅游等,新鮮血液讓村子活力四射。
“被鄉村看見”的年輕人為鄉村帶來無限可能。
“00后”大學畢業生祝佳錚開了堰河村第一家襄陽牛肉面館,高峰時日售400余碗。他計劃以襄陽牛肉面為基礎,將堰河特產融入餐飲體驗,讓游客把“堰河特產+襄陽味道”帶回家。
席永久是堯治河村從十堰“挖”來的,起初專攻旅游營銷,逐漸成長為村辦企業高管,后來進入村“兩委”班子。三界洞天景區的運營方略、堯治河文化旅游節的策劃、湖北高校職工業余網球邀請賽的舉辦,都有他奔波的身影。
當“返鄉”不再是退路,而是主動選擇;當“鄉土”不再象征落后,而是創新的試驗田;當青年不再“逃離”,而是選擇與鄉村“雙向奔赴”——那些曾被歲月塵封的山水、茶園、老宅,就會變成“希望的田野”。
“兩山”理念接續傳遞,“兩河”越來越年輕。
共同富裕創造鄉村新未來
7月24日,一個來自河南南陽的旅行團抵達堰河村,22名游客被安排在4家民宿住下!跋襁@種旅游團,由村里統一安排,避免村民惡性競爭,讓大家都能賺錢!遍h洪艷說,統一的還有景點門票、農產品、餐飲價格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堰河村成立生態旅游經濟專業合作社,創新使用“堰河香”公共品牌,讓農特產品提身價,紅利人人共享。
村民馮畢建經營特產店,還散養黑豬和山羊,種植香菇和木耳,一年毛收入300萬元。“我們村人手一張‘紅利卡’,按55%比例分紅,年年都有!彼f,即便是沒有收入的困難人群,村里也無償配股,有福同享。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先富起來的堯治河村通過發展磷礦產業,帶動橫溪村等7個村抱團發展,每個村集體收入約100萬元;幫助相鄰的房縣打通60多公里盤山公路,開發野人谷等景區。
放眼襄陽,越來越多的“兩河”正以“兩山”理念為指引,扎實推進功能鎮區、和美鄉村、實力產業、美麗路網建設,在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向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加速邁進。
青山蔥蘢,綠水逶迤,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