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強調要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
今年以來,湖北積極響應,實施區域聯動發展戰略,以武漢、襄陽、宜昌為頂點的 “金三角” 區域為主戰場,著力構建 “省會帶動、漢襄宜協同、多點支撐” 的全新格局。
漢襄宜三地經濟總量達3.34萬億,高于周邊城市群,占據湖北全省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且宜昌和襄陽是中部地區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僅有的經濟總量突破6000億的城市,這為“金三角”引領湖北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牢記囑托,建成支點
特別報道《看支點》
聚焦支點建設七大戰略
探訪經濟一線生動實踐
人才為橋:科創協同織密發展網絡
交通的便利是漢襄宜協同發展的重要硬支撐。今年,沿江高鐵武漢到宜昌段和襄陽到荊門段建成通車,與現有鐵路共同構成漢襄宜金三角高鐵大環線,不久后三地間1小時通勤將成為現實。
這種便捷的交通讓人才流動更加順暢,湖北隆中實驗室執行副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張帆的生活軌跡就是生動寫照——每周五傍晚,他總會準時出現在漢口站的站臺上,手持G6842次高鐵票,78分鐘后抵達襄陽東站。
三年來,這條高鐵線路見證了他往返武漢與襄陽的“雙城生活”——在實驗室里鉆研材料配方,在會議室里統籌平臺建設,在講臺上傳授前沿知識,在洽談會上對接產業資源。
而在這些連軸轉的忙碌中,最讓他引以為傲的,便是2022年底成功招引首批海外博士人才時的場景。當他在視頻連線中向遠在澳大利亞的李彬展示襄陽東津新區的實驗室藍圖時,屏幕那頭傳來的那句“我想回家做點事”,讓他至今記憶猶新,襄陽人李彬正是這第一批被他“請回來”的博士之一。
被張帆誠意打動的李彬,如今在襄陽東津新區的湖北隆中實驗室里扎下了根。穿上實驗服站在實驗臺前,李彬就是實驗小組的絕對核心。
“之前靶材中毒的問題解決了嗎?這一批為什么還是黑的?這是第幾批了?” 團隊討論會上,他皺著眉拿起一塊黑色樣本,戴著手套與助手溝通,“趕快跟工程師聯系一下,下午必須拿出解決方案! 這份緊張感源于他對研究的執著——博士階段專攻的半透明鈣鈦礦技術,如今正與襄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擦出火花。每次路過車間里正在調試的中試設備,他總會停下來摸一摸冰冷的金屬外殼,仿佛能提前感受到明年生產線運轉時的熱度。
張帆與李彬的故事,正是漢襄宜在科研與人才聯動上的生動縮影,而這樣的協同成效,離不開一系列扎實的布局與推進。
2019年11月,武漢與襄陽決定共建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2022年7月示范區開園運行,同月由武漢理工大學牽頭組建的湖北隆中實驗室掛牌,成為湖北省十大實驗室之一。被張帆招攬而來的李彬,其研究的半透明鈣鈦礦與襄陽產業方向高度契合,當地完善的產業鏈加速了科研成果轉化,襄陽華智科技計劃2026年建成百兆瓦生產線,形成產業集群。
此外,2021年湖北組建的十大實驗室均分布在“金三角”,宜昌三峽實驗室主攻磷化工,襄陽隆中實驗室發力先進工程材料,為科創共興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4月出臺的相關行動方案,更明確“金三角”要聚焦“三個增長”,以科創共興夯實智慧增長基礎。
產業為脈:集群聯動激活全域動能
東風納米襄陽工廠的智能車間里,機械臂精準運作,每兩分鐘就有一輛東風納米01下線。這款上市不久的車型,不僅輻射河南、陜西等周邊省份,還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二季度產銷量同比增長235%,展現出強勁的市場活力。
40年前,這里只是東風汽車走出深山的襄陽基地,如今已蛻變為 “全國第九大汽車城”“湖北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而這一蛻變,是 “漢孝隨襄十” 萬億級汽車產業走廊蓬勃發展的縮影。這條綿延千里的產業帶,集聚了25家整車企業、2000余家零部件廠商,形成全國唯一覆蓋 “重、中、輕、客、專、特、改” 全系列車型的產業集群。在襄陽的車橋廠,剛下線的重型車橋正被裝上運往隨州的貨車;在孝感的零部件車間,微型電機通過武漢的物流樞紐發往全國——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產業協作,早已突破行政邊界,形成緊密咬合的齒輪。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說,區域發展就像下一盤大棋,“金三角”不能只做各自精彩的 “獨子”,而要成為相互呼應的“活棋”。
如今,漢襄宜正以這樣的思路,打破城市壁壘:武漢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帶著核心技術,與襄陽的汽車電子企業聯手攻關車規級芯片;宜昌的磷化工產業將精制磷酸通過長江水道運抵荊門,成為新能源電池的關鍵原料;襄陽的電池材料研發成果,順著高鐵線路直達十堰的儲能裝備工廠。這種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正在催生出一個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武漢光電子信息、“宜荊荊”磷化工、“荊襄宜十”綠色循環電池等集群如同閃耀的星辰,照亮著湖北聯動發展的夜空。
這些蓬勃生長的產業集群,不僅帶來了經濟數據的攀升,更成為吸引人才的強磁場。就像李彬選擇回到襄陽,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找到了夢想的落點。漢襄宜“金三角”的齒輪正越轉越緊,讓每一份智慧都能落地生根,讓每一份熱愛都能奔赴山海。
觀察員說
湖北隆中實驗室執行副主任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帆:
如今漢襄宜三地的互動協作越來越緊密,我們已有兩項科研成果在襄陽成功轉化,吸引投資超 100 億元。接下來,我們要以實驗室為平臺,持續引進高水平人才,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融入產業鏈,為湖北區域聯動發展的支點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湖北隆中實驗室副研究員 李彬:
能為家鄉發展出力,這份歸屬感讓我充滿動力。更幸運的是,家鄉的土壤不僅滋養著我的研究方向,也支撐著我的理想追求。我一直憧憬著自己鉆研的技術能得到廣泛應用,也堅信它能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技術革新和迭代。
沈體雁:向內發力向外融入 建設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
支點既要有中心城市帶動,也要實現全域聯動。大力實施區域聯動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區域協同力。近年來,湖北加快推進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協同發展機制,加快把武漢都市圈打造成人口超過3000萬、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的世界級都市圈,推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跨過2萬億,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區域聯動,怎么聯?如何動?長江云新聞記者專訪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沈體雁。
立足區位與資源優勢
打造國家產業創新支點
記者:湖北是中國之“中”,提出區域聯動戰略,對自身發展和國家區域協同發展來說,意義何在?
沈體雁:湖北具有人才優勢、交通優勢、制造成本優勢、良好水土資源優勢,是國家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和關鍵支點,湖北應抓住機遇,發揮優勢,聯動中部六省,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家核心發展區域,打造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包括中國AI應用產業創新中心、新型研發產業創新中心、總成本領先的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高效能智慧物流產業創新中心和近海型海洋產業創新中心等產業創新中心。
我曾多次提出,建議中央將湖北與江西、湖南等整個長江中游地區納入中國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與治理的地域體系,在傳統的北部海洋經濟區、東部海洋經濟區和南部海洋經濟區三大海洋經濟區基礎之上,加上中部海洋經濟區。類似于美國將“五大湖地區”納入大湖與海洋經濟區,中國將長江中游地區納入國家海洋經濟治理體系,有助于發揮長江黃金水道戰略通道優勢和長江中游地區的腹地優勢,實現江海聯通、資源統籌和區域協調。
最近中央財經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湖北要進一步發揮船舶設計研發、船舶和水工裝備制造、船舶電子通信和水運物流等產業優勢,抓住船舶轉型升級的機會窗口,積極謀劃建設世界一流的現代海洋產業集群,為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增加硬實力。
構建中部產業走廊
強化湖北中心服務功能
記者:要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首先就是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在您看來,湖北和中部其他省份應如何加強聯動?
沈體雁:中部六省之間,雖有競爭,但是合作空間巨大。我建議,要以產業鏈群分工協作為主線推動中部地區協同發展。就是說,大家圍繞中部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幾個產業鏈和產業群來找位定位,找關系做鏈接,成鏈成群,組隊組網,從而形成鏈群化協同與差異化分工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產業鏈群協同治理模式。
比如,發揮武漢在機械制造和衛星遙感方面的基礎研究、研發設計和制造優勢,圍繞航空航天工業與低空經濟產業鏈群,打造“武漢-長沙-南昌-上海”世界級空基天基新質生產力走廊;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群,發揮“武漢-隨州-襄陽-十堰”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建設“武漢-鄭州”和“武漢-合肥”兩大新汽車產業協同走廊,打造中國中部汽車產業集群。
要做好中部地區戰略支點、促進中部地區協同發展,湖北要進一步提升站位,做大格局,強化科技硬實力和服務軟實力,大力發展廠商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積極提供區域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拔高在中部區域經濟分工網絡中的中心性,增強對中部地區兄弟省份的戰略支撐,引領打造中部地區產業鏈群治理共同體。
風神襄陽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 湖北全力建設“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產業走廊,襄陽是核心節點。
做強漢襄宜“金三角”
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與集群促進組織
記者: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在以漢襄宜“金三角”作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主戰場,您對這個新的“金三角”有何發展建議?
沈體雁:漢襄宜“金三角”是湖北省區域發展戰略“一主兩副”進一步成網、成片、成群發展的深化和細化。我仔細觀察了這一區域,2024年,武漢的GDP超兩萬億元人民幣,襄陽和宜昌各超6000億元人民幣,金三角各地加起來接近4萬億元,人口占我們湖北的40%,可見這個黃金三角,既是我們江漢平原的主體,也是湖北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資源豐富,腹地廣闊,在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格局中,是一個承東啟西、聯南串北的重要區域。
我想強調的是,漢襄宜“金三角”的協同發展,除了要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協同、生態協同、城市群協同、公共服務協同等重大協同計劃之外,與此同時,要把產業協同和科技協同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產業鏈群治理導向的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比如,武漢-隨州-襄陽-十堰是展現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輝煌歷程的十分重要的汽車產業走廊,如何抓住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戰略機遇,凝心聚力把這個走廊發展成為世界級先進汽車制造業集群,這是一篇重要的文章。
為此,要下力氣培育一批現代化的產業集群促進組織。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先進制造業集群需要專業化、專門化、專職化的集群促進組織開展常態化運營。深圳等先進地區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湖北學習。比如,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就是深圳新一代通信技術產業集群的集群促進組織,他們在集群公共治理、集群發展規劃的編制實施、集群公共服務的供給以及公共資源池的營造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覺得,缺乏現代化、高能量、有業績的集群促進組織是湖北與長三角、珠三角產業集群發展存在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建議湖北省“十五五”規劃之中,要結合“51020”現代產業集群體系規劃,實施現代產業集群促進組織培育專項行動計劃。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產業技術研究院,還有一些行業協會,調動起來,轉型升級,培育成為世界一流的產業集群促進組織。
縣域經濟或縣域產業集群發展不力,是我們湖北相比長三角、珠三角而言的另一個短板,也是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的一個抓手。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湖北縣域產業還是相對零散、相對封閉的小而全的產業,還沒有形成江浙一帶那種大市場、大規模的產業鏈群。
最近兩年,隨著長三角、珠三角產業轉移以及沿海企業家和務工人員的“回流”,湖北縣域產業集群發展正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因此,我建議“十五五”期間應結合湖北“51020”“61020”“71020”現代產業體系戰略布局,編制湖北省縣域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各區縣市主導產業方向和重點產業集群建設任務,繪制“。厥兄荩瓍^縣市-產業社區”四級產業集群“一張圖”,制定聚鏈成群、聯群成網、專精特新、差異發展的戰略實施路徑,推動湖北省各級各類產業鏈群矩陣式、網絡化、多層次融合共生、競相發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北新篇章。
宜昌邦普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荊襄宜十”綠色循環電池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在崛起。
從7月28日起,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推出特別報道《看支點》,從支點建設七大戰略的維度,聚焦經濟建設一線的生動實踐,采訪奮戰在各行各業的“支點觀察員”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為支點建設聚力、聚智、聚勢。
(來源:湖北發布、長江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