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事業,需要有擔當、有作為的人來完成。如何鍛造一支堪當支點建設重任的干部隊伍。接下來,《支點面對面》,我們特別邀請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唐愛軍、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冰兩位專家參與討論。唐教授,您是如何看待在加快建成支點中,湖北干部的作用呢?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唐愛軍: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此次湖北印發《意見》專門激勵干部擔當作為,正是深刻洞察到干部在新征程中的關鍵作用,通過樹立重實干實效的導向,選拔重用敢擔當善作為的干部,讓有為者有位,全方位激發干部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主持人 華正:我們注意到,《意見》對當前部分干部存在的不想干、不會干、不敢干等痛點問題,做出了有針對性的要求和規定。一是砸碎“鐵交椅”。破除“論資排輩”、打破“隱性臺階”,凡在支點建設中沖得出、扛得住的干部,優先安排關鍵崗位、晉升職級。二是豎起“曝光臺”。構建“一網監督”曝光平臺,讓“躺平者”無處遁形、無法混日子。三是曬出“成績單”。建立領導干部“實績清單”,敢做善成者優先納入優秀干部庫。
主持人 華正:湖北對干部“不想干、不會干、不敢干”的問題“動真格”的做法,唐教授,您怎么看?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唐愛軍:我們從《意見》內容來看,“動真格”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的剛性舉措,第一個是選拔“上”的通道更通暢,打破了論資排輩的桎梏;第二個是調整“下”的標準更具體,讓“躺平者”無處遁形;第三個是“上”“下”聯動形成閉環,彰顯制度嚴肅性。既建立“敢做善成優秀干部庫”,為實干者鋪路,又通過組織處理、嚴肅問責,讓不作為者“讓位”,最終讓干部隊伍形成“奮勇爭先 建功立業”的氛圍。
主持人 華正:“重品行、重實干、重實績”是《意見》的鮮明導向,其中,“重品行”被放在最前面,我們來請教一下王冰教授,對此,您的觀點是什么?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王冰:我們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一直都把品德放在實績、放在能力的前面,因為當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他后面才能夠在實踐當中做出更好的成效,所以說在這個文件當中,一開始它就提出了我們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這些擔當實際上也是對品行的要求,只有在品行的基礎之上,我們的能力、實踐、實干、政績才有真正的依托。
主持人 華正:攻堅需要真功夫,《意見》直指能力短板,干什么精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比如:拓寬視野,組織干部赴發達地區學習取經,摒棄“小進即滿、小富即安”的盆地意識;淬煉專長:“關鍵少數”政治能力提升、領導班子整體功能增強、行業系統干部專業化水平鍛造;注重實戰:推動干部跨領域跨部門跨層級交流、選派干部到吃勁崗位和基層一線掛職鍛煉。對于這些舉措,唐教授您怎么看?尤其是中部省份的干部,有哪些可以重點學習的?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唐愛軍:對于中部省份干部而言,有諸多重點本領方向值得習得。其一科技創新引領能力,我們以武漢光谷為例,其在光電子信息產業迅猛發展,干部需掌握產業發展趨勢,扶持政策制定、創新平臺搭建等知識,吸引創新企業與人才扎根,助力產業實現從跟跑向領跑的轉變;其二區域協同發展統籌能力,像長江中游城市群,因此干部需要協調城市間產業分工、交通互聯互建、生態共保共治等等事務。
主持人 華正:敢干,還要會干,干部畏手畏腳,根子在于“洗碗越多,摔碗風險越大”!兑庖姟菲鞄悯r明為擔當作為的干部撐腰鼓勁。比如:明晰“容錯”邊界線,撐起“澄清”護身盾,搭好“重啟”回歸梯。我想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解干部的“畏難情緒”,催生“敢作為、愿作為、善作為”的內在自覺,請問王教授,您怎么看待這種“寬容”。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王冰:其實在現實當中的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是非常復雜、非常困難的,那么在實踐當中出現各種失誤、出現各種錯誤,其實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一定要區分是品德上的重大的失誤,和他個人因為努力、因為敢闖、因為創新、因為實驗,所發生的一些偏差所導致的問題,要把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像人工智能AI ChatGPT,包括我們國家的DeepSeek,這些創新其實都是年輕人做出來的,那么我們政府官員,其實現在也需要大力提拔年輕的領導干部,讓他們去闖,讓他們去制定新的政策,同時對于他們在創新的過程當中加以大力的保護,對于我們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主持人 華正:好的,謝謝兩位專家。說到底,支點建設要的不是“盆景干部”——貌似枝繁葉茂,卻難經風雨;要的是能扛壓力、能打硬仗的“水杉干部”——根扎得深、桿長得直、風雨越猛越挺拔!當“熬資歷”變成“拼戰績”,“不敢干”換成“放手干”,我們相信,湖北必將撐起中部崛起的千鈞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