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鄂州豐潤園小區,630個生態停車位整齊排列,孩童在翻新的游樂區嬉戲,老人在新添的涼亭里閑話家!@些可喜變化,都得益于黨建引領下居民自治的創新實踐。
2002年豐潤園小區建成,當時規劃車位不足20個。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車輛保有量激增,“一位難求”成了常態。車輛亂停亂放不僅讓綠化帶淪為“光禿帶”,更讓消防通道常年堵塞——有次小區發生火險,消防車愣是進不來,停車難成了懸在近千戶居民頭頂的“頑疾”。
破解難題的突破口,藏在一次次“小區夜話”里。夜幕下的業委會門口,居民圍坐暢談,對停車位改造的需求愈發迫切。瀾湖社區黨委迅速響應,以“先解民憂,再謀升級”為思路,構建起“黨建+片區”治理模式:將小區科學劃分為5個片區,建立“社區黨委—小區黨總支—片區專班—樓棟長—居民”五級聯動機制;聯合業委會、物業公司成立三方協同議事會;還從居民中挖掘出61名懂技術、善協調的“能人”,組成專班擔任調解員、監督員。
“黨員帶頭,群眾才愿意跟著干。”老黨員童先波主動請纓擔任片區長,帶著居民清理雜物、丈量場地、規劃車位。社區黨委發動黨員分片包干,結合“小區夜話”收集的130余條改造建議,開展6輪民意調研。面對部分居民對方案的質疑,89名直管黨員與217名在職黨員亮明身份,逐戶宣講生態車位在環保與消防上的雙重效益——僅一個月,方案同意率就從85.1%提升至90%以上。
退休黨員包幼民主動當起義務監理,23個黨員工作組全程盯守施工質量。最終,630個生態車位順利落地,消防通道拓寬至4米;通過“片區抽簽+全程公示”的民主方式,車位分配得明明白白。曾經“搶車位”的爭吵聲漸息,取而代之的是有序停放的車輛——這個老舊小區,終于實現了“生命通道”暢通與“停車需求”滿足的雙贏。
630個生態車位的落地,不僅終結了“停車靠搶、剮蹭頻發”的亂象,更讓鄰里關系在共建共治中悄然升溫。
“施工時我天天來盯進度,現在看著規劃整齊的車位,心里特踏實。” 包幼民指著自家車位旁的桂花樹笑道,嫩芽已悄然冒出,“這哪是停車位,分明是咱小區的‘幸福坐標’!
借停車位改造的東風,小區同步推進了一連串民生升級:原本樹木過密的小廣場,移除雜亂灌木、保留高大喬木遮蔭,空出的場地建起兒童游樂區,鋪著安全塑膠地面,配著嶄新游樂設施;增設的涼亭與休閑座椅,成了老人聊天的好去處;32個高清攝像頭全覆蓋,車位上方裝著智能感應燈,居民夜間停車更安心。
21部加裝電梯的投入使用,更是讓“上下樓”從難題變坦途。針對低層住戶擔心采光、高層老人盼便利的矛盾,片區專班逐戶走訪,設計出“階梯分攤方案”化解資金難題。如今,80歲的王奶奶再也不用等兒子周末回家才能買米:“現在隨時能下樓曬太陽,和老姐妹們聊天!”
文化生活也跟著“活”了起來。業委會以“我的小區我做主”為主題,辦起書畫展、鄰里廚藝賽、趣味運動會,挖掘出“剪紙達人”“書法能手”等社區明星!艾F在小區像個大家庭,誰家有事在群里喊一聲,馬上有人搭把手!睒I委會主任余輝說。
在豐潤園的蛻變中,基層自治的力量貫穿始終。從停車位改造到設施升級,居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全程參與的決策者、建設者。
改造時,居民自發成立監督小組:退休工程師包幼明、李如松每天拿著卷尺量車位尺寸,生怕施工偷工減料;居民姜麗芳主動管賬,每一筆支出都記得清清楚楚;汪如意、陳柳林等居民則常給工程隊送水……大家都說:“自家的工程,必須盯緊質量!
“鄰里公約”的制定,更是一場價值觀的共建。通過樓棟議事會,居民們約定不亂堆雜物、文明養寵、愛護公共設施,監督員每日巡查,樓道環境煥然一新。小游園改造后,居民們捐出閑置工具、書籍,建起“共享角”,互助氛圍愈發濃厚。
“春芽小組”和“鄰里互助會”成了社區新風景:“春芽小組”利用空余時間栽樹種草,讓小區綠意更濃;“鄰里互助會”里,誰家水管爆了、家電壞了,在群里喊一聲,很快就有鄰居帶著工具來幫忙。
數據見證變化:自治理以來,居民累計自籌資金135萬元,參與志愿服務超2000人次,小區投訴率下降80%,物業費收繳率躍升至98%。
從停車難的“頑疾”到幸福家園的“新貌”,豐潤園走出了一條“花小錢辦大事、靠民力解民憂”的治理之路,為其他老舊小區提供了寶貴借鑒,更讓我們看到了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中,蘊藏著改變生活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