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在府澴河出口河段綜合整治工程二三期(以下簡稱“府澴河項目”)斗馬河泵站施工現場,建設者穿梭于鋼筋骨架之間,正嚴謹細致地進行混凝土澆筑作業,目前,斗馬河泵站總體形象進度完成80%。
府澴河項目團隊斗馬河泵站二層施工現場。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湖北水總水利水電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王勇介紹,斗馬河泵站設計流量達80立方米每秒,建成后將顯著提升諶家磯片區的整體抽排能力,完善區域排澇體系,有效應對暴雨和洪水,降低內澇風險,保障周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肮こ踢M展順利得益于長江新區環境水務局府澴河項目團隊的大力協調,為我們提供強大的支撐和后盾。”
府澴河出口河段綜合整治工程斗馬河泵站(中間那棟樓)。 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目前,府澴河項目捷報頻傳:項目已完成新建堤防3.5公里、河道疏挖4公里、新十公路及軌道交通一號線防洪墻主體結構、覆土建筑物主體結構等關鍵節點。成績的背后,是一支干部隊伍“店小二”的服務姿態、“實”的作風,拼的精神。
府澴河出口河段綜合整治工程全景。 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用腳底板工作”,扎進工地里發現真問題
作為武漢市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的重點工程,府澴河項目承擔著提升防洪排澇能力、修復生態環境、優化城市景觀的重任,對筑牢大漢口防洪屏障、守護市民安全、促進區域發展意義重大。
自2022年長江新區成立、環境水務局組建以來,府澴河項目團隊就以提升干部素質為著力點,將服務保障府澴河項目作為重中之重。
“干工程,就得扎進工地里。不深入現場,就發現不了真問題,解決不了實際困難。不深入現場,干部素質提升就成為一句空話。”該團隊技術負責人郝以志說道:“一頂安全帽、一雙雨鞋、一支手電筒,是我們每一名成員的標配!缣煲簧砗梗晏煲簧砟唷,是我們的工作常態”。
項目開工伊始,府澴河項目團隊就迅速進駐。他們堅持每周對全線5.67公里的工地進行全覆蓋踏勘,堤防、泵站、閘站、疏挖河道每一個子項、每一段進度都了然于心。
團隊成員鄒斯桀回憶:“尤其是今年6月雨季,連著下雨,老堤防汛檢查不能停。路太泥濘,車子像船一樣打滑,太危險。很多地方只能穿著雨靴深一腳淺一腳地走!
府澴河項目團隊技術負責人郝以志(中)在與團隊成員鄒斯桀(左)、吳澤宇(右)在交流。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正是這種“用腳底板工作”的方式,讓團隊在短時間內就對全線15個工區的通道、進度爛熟于胸。
工程土方開挖量高達1150萬方,相當于挖空5111個標準游泳池。巨大的工程量帶來了嚴峻挑戰。
“一些施工便道上積的灰厚達5厘米,一腳踩下去能沒到腳踝,張嘴說話就是一嘴灰。”郝以志描述著現場環境的艱苦。面對困難,團隊沒有退縮。
他們將巡查中發現的問題和困難,梳理成16項清晰的任務清單,每周跟進進展,提出針對性解決建議,形成閉環管理。
府澴河項目施工單位副經理王鵬對此深有感觸:“按理說,我們每周的監理例會,府澴河項目團隊不必參加。但這一年多,經常能看到該團隊成員的同志坐在那兒,認真收集我們的意見和困難,帶回去協調解決。這種主動靠前的服務,非常實在!
遇到難題怎么辦?“企業不能等干部更不能躲”
工程建設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自工程開工伊始,府澴河項目就不斷遇到各種難題:工程新建堤防質量要求高、區域地質條件復雜、施工線路長、涉及專業多、專業度高,施工過程涉及一座地鐵橋梁、四座公路橋梁、六座鐵路橋梁及數條高壓電力防護及遷改等,成為制約工程進展的重大難題。
府澴河出口河段綜合整治工程全景。 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遇到難題怎么辦?企業不能等,我們干部更不能躲。”長江新區環境水務局負責人在給團隊的調度會上說,干部要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思路,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為此,團隊開動腦筋,創新工作思路,馬不停蹄地組織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管線權屬單位反復召開協調會,并邀請各行業專家,對工程涉及各交叉節點方案進行多輪嚴謹論證。最終,各交叉節點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成功說服了相關權屬單位,各難題迎刃而解。
府澴河項目施工單位黨支部書記王一豐對團隊的協調能力贊不絕口:項目牽涉鐵路、石油、天然氣、地鐵等多個部門。只要遇到難題,府澴河項目團隊從不推諉,主動攬下來,馬上就辦。據王一豐介紹,項目開工以來,該團隊已累計協調解決各類大小難題無數,成為保障工程順暢推進的“潤滑劑”和“加速器”。
“火眼金睛”細致排查,較真“隱患”讓工程安全推進
“做工作一定要嚴謹細致,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老百姓才滿意”,郝以志經常跟同事交流說:不嚴謹不細致,就容易出大事。
府澴河項目位于入江口段,防洪壓力巨大,加之工程本身點多線長面廣,施工安全風險點多,保障汛期安全是重中之重。在主汛期來臨前,團隊未雨綢繆,組織施工單位全面清除了河道內所有阻水圍堰及臨時道路。同時,嚴格督促編制度汛施工方案和防汛應急預案,科學安排施工內容,確保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低水位期搶抓工期。
日常巡查中,安全隱患排查是團隊的“火眼金睛”。
“河道內施工圍堰、放坡開挖、堤防周邊的基坑和樁基施工,都可能影響行洪通暢,威脅堤防安全,尤其在汛期,容不得半點閃失。”郝以志說道。
府澴河項目團隊技術負責人郝以志(左)在與建設單位代表曹俊在交流。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一次,在老堤附近巡查時,團隊成員敏銳發現一處土石方開挖點距邊坡過近,如繼續深挖,可能嚴重威脅尚未被新堤替代的老堤防汛安全。團隊立即叫停施工,現場研究,迅速拿出了安全的替代開挖方案,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府澴河項目監理單位副總監汪凱向記者講述了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細節:2024年12月13日,團隊會同監理進行例行周巡查。在新十公路防洪墻建設現場,他們剛在二層腳手架上核對完影響進度的油氣管線位置圖紙下來,團隊成員鄒斯桀突然轉身又走上樓梯,并放慢腳步仔細查看。隨后,他跑下來對監理說:“這樓梯不能上人了!必須立刻整改!你看,每級臺階都是用光面的模板搭的,冬天夜里一結霜,早上工人上來踩上去太滑了,非常危險!”
“這個細節,我們天天在現場的人都忽略了。團隊成員的同志心這么細,對安全隱患這么較真,讓我們既慚愧又佩服。”汪凱感慨道。
正是這種對安全“零容忍”的態度和“吹毛求疵”的細致,為工程建設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安全屏障。
(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