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訊(全媒記者王松、通訊員彭俊、湯建國)村委會公示墻上,最新的集體資產交易明細前圍滿了駐足的村民;財政所的會議室內,數字化財務管理系統正流暢運轉……這一幕幕生動場景,勾勒出隨縣厲山鎮財政所在資金管理創新實踐中繪就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從規范村級“三資”到數字化賦能財務管理,從嚴格項目招投標到創新監管機制,厲山鎮財政所以制度為綱、以科技為翼,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資金管理體系,讓每一分財政資金都用在刀刃上,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管好集體‘錢袋子’,就是守牢村民‘幸福線’!边@是厲山鎮財政所干部職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筑牢資金管理根基,該所從制度建設入手,編織起一張嚴密的“防護網”。2023年,《厲山鎮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實施細則(試行)》正式出臺,隨后又配套制定《2024年深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不到位問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從資金審批、資產登記到資源處置,每一個環節都有章可循。以內控管理為例,該所嚴格執行“無預算不支出”原則,對全鎮財政資金的撥付、使用全程跟蹤,確保資金流向清晰、用途合規。
數字化浪潮下,厲山鎮財政所敏銳把握轉型機遇,將“數智”基因注入資金管理全過程。今年3月,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村財務數字化賦能培訓班在鎮財政所舉行,40余名村(社區)財務人員、合作社負責人齊聚一堂,學習智能財務管理系統操作!耙郧皥筚~要跑三四趟,現在手機上傳電子票據,審批一鍵完成,太方便了!”參訓人員的感慨,道出了數字化帶來的便捷。
如今,全鎮24個村(社區)的“三資”數據已全部錄入管理信息平臺,從資產確權到交易流轉,從收益分配到臺賬更新,全程可追溯、可監管。在明華居委會香菇種植基地,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大棚溫濕度,數據大屏動態展示菌棒生長狀態,財政支持的20萬元整合資金在這里轉化為智能設備,帶動菌棒成活率提升20%,年盈利達80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厲山鎮財政所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讓資金管理在陽光下運行。今年4月,獅子口村五組老河壩庫叉10年管護權招標會現場,10名競標者激烈角逐,80畝水域最終以25.2萬元成交,較基準價增值217.5%,為村集體增收17.2萬元。這背后,是財政所全程指導監督的規范化流程——從標的評估到競拍規則,從紀委監督到村民代表見證,每一個環節都透明公開。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星旗社區厲封路提檔升級項目中,通過公開招投標,項目預算99.98萬元最終以95萬元成交,節約資金4.98萬元!绊椖吭趺唇ā⒄l來建,我們都能參與監督,心里踏實!”社區監督委員會代表的話,道出了群眾對“陽光操作”的認可。
從“沉睡”到“激活”,從“分散”到“統籌”,厲山鎮財政所的資金管理創新,正讓集體資產煥發新生機。通過與隨縣建發集團、聚信財務公司合作,他們構建起“資產確權評估—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完善收益分配機制”的全周期管理閉環,有效破解了集體資產“流失”困境。隨著“三資”管理專業化模式的深化,不僅有效破解了集體資產“沉睡—流失”困境,更培育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村集體年增收25%。數字背后,是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更是鄉村振興路上的鏗鏘足音。
在征地拆遷領域,財政所建立專賬管理,兩年間精準撥付拆遷款2.46億元。數字的背后,是“不讓一分錢滯留”的承諾。此外,他們多方籌措255萬元用于財政獎補項目和美麗鄉村管護,讓資金真正流向民生“痛點”、發展“要點”。
如今的厲山,村級財務賬本更清了,集體資產增值了,村民腰包更鼓了。厲山鎮財政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化資金監管創新,讓數字化更普及、流程更規范、監督更有力,讓每一分財政資金都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在希望的田野上澆灌出更多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