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荊州發布開設“尋訪抗戰英雄地”專欄,深入挖掘荊州地區的抗戰遺跡和英雄故事,展現荊州兒女英勇抗戰事跡,激勵全市人民傳承紅色基因,奮進新時代。
從1938年深秋的烽火到如今的繁華街巷,硝煙雖已散盡,但沙市區的每一寸土地,仍鐫刻著那段浸血的記憶。這片土地用80余年的變遷,書寫著“從苦難到重生”的壯闊答卷。
站在沙市區的街巷間,80多年前的槍聲仿佛仍在耳畔回響。革命先輩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用血肉之軀抵御侵略,換來了今日的安寧。他們的抗爭,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種,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沙市人。
血色印記:不能忘卻的苦難刻度
荊州市烈士陵園烈士事跡展覽館內,一面墻的史料靜靜陳列。每一張照片、每一份文獻,無聲訴說著1938年深秋開始的黑暗歲月。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的陰影籠罩荊江。數月后,日軍戰機的轟鳴撕裂沙市天空,沿江民居在烈焰中坍塌。侵華日軍畫報里的畫面至今灼目:啼哭的嬰兒坐在斷壁殘垣下,白發老者跪在燒焦的家園前,而侵略者正舉著相機記錄他們的“戰果”。
“1940年6月8日下午3點,日軍第六師團藤崎部從荊門、潛江分兵合圍,荊沙城區淪陷!鼻G州市烈士陵園講解員曾冰潔指著史料說,“這些日軍畫報里的畫面,是他們暴行的自供狀——在碉堡上歡呼的獰笑,強迫百姓舉旗的屈辱,古城墻上‘日華親善’的謊言,都掩蓋不了屠刀下的血色。”
刺柱舊址
腳下的土地曾是人間煉獄。日軍占領沙市后,將中山路一帶劃為“軍事區”。侵略者常把抗日義士和百姓捆在木電線桿上練刺殺,鮮血浸透木柱,布滿刺刀窟窿。后來,人們為銘記先烈與同胞,便稱這根桿子為“刺柱”。
侵略者不僅以鐵蹄踏碎家園,更用殖民統治禁錮自由。他們強推“良民證”,中山路居民進出必戴這屈辱標識,稍有怠慢便是殺身之禍。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共有2000多人在此遇難。
“每年清明,都會有人前來獻花。”沙市區健康巷社區居民賴世元說,“老人常說,刺柱上的血沒白流,現在的安穩日子,是用命換來的!
1943年,是沙市抗戰史上尤為沉重的一年。自2月中旬到12月中旬,日軍第十一軍發起的三次重大戰役,均以沙市為軸心展開。這一年,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由猖獗轉為萎頹的轉折,更浸透著無數將士的鮮血,成為抗戰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章。
暗夜星火:永不熄滅的抗爭之光
當侵略者的鐵蹄踏碎街巷,絕望中總有星火在暗處燃燒。青楊巷18號,一棟磚木小樓靜靜矗立,80多年前,這里曾是熱血青年的秘密據點,他們壓低聲音唱著救亡歌曲,讓抗日火種沖破黑暗。
青楊巷18號革命遺址
據了解,青楊巷18號宅院原是地下黨員鄭靜的私宅。上世紀30年代,紅色資本家黃炳榮為支持革命,買下中山路一帶多處房產,這里便是其中之一。
“聽爺爺講,抗戰初期,地下黨在這里辦過4期黨員訓練班!秉S炳榮的后代黃倩正在館內整理物品,她說:“解放后,江陵縣首任縣長王干青,當年就以這兒為據點,帶學生在中山路演《放下你的鞭子》,那股抗日救亡的勁兒感染了很多人。一批批黨員從這里出發,投身反法西斯斗爭。爺爺也四處奔走支持革命!
“我父親黃世俊一輩子愛國,這些年一直為修繕紀念館忙碌,現在我接了過來!秉S倩感慨道,每次整理這些老物件,都像在與當年的英雄對話。
“青楊巷18號是荊州抗戰史的活見證,雖定格在戰火年代,但紅色基因一直傳承。沙市還衍生出沙市老姨媽精神——那種俠肝義膽、熱心快腸的勁頭,無論戰時還是和平年代都沒變。”健康巷社區黨委書記劉莉說,現在,沙市區正大力弘揚這種精神,用熱乎勁兒傳承紅色傳統,就是對革命先輩最好的告慰。
烽火延續:從英雄故事到振興答卷
從青楊巷的星火,到岑河大地的烽火,沙市的抗戰故事在更廣闊的戰場延續。沙市區岑河鎮西湖村,曾是新四軍五師襄南獨立十四營的根據地,處處留存著抗戰印記。
新四軍襄南獨立營紀念館
1940年6月,荊沙地區淪陷后,中共江陵縣委遷至岑河。當時,縣委機關設在岑河口河東李文安家的樓上,樓下是地下黨員范明新、錢新華夫婦為掩護縣委機關而開的卷煙鋪。星星之火迅速在荊沙地區燎原。1941年4月,中共江陵縣委在岑河召開全縣各界人士代表大會,江陵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這里成立。
“在岑河地區的革命歷史上,彭祥麟是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他在岑河地區播撒革命火種,積極組織荊州、沙市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西湖村烈士陵園紀念碑上的雕像就是彭祥麟!鄙呈袇^老區建設促進會秘書長、岑河鎮文化站站長李發國介紹,彭祥麟壯烈犧牲時年僅24歲,為了革命,他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岑河人民將永遠銘記。
1941年,江陵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岑河成立的當天,新四軍第五師襄南獨立十四營也同時在岑河成立,民主人士簡舜卿任獨立營營長。這支隊伍后來發展到100多人,幾十次打擊日偽,為三湖抗日根據地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1年9月,簡舜卿帶著9名獨立營戰士,打算突圍過長江南下時,不幸被敵人截獲。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簡舜卿始終誓死不屈,最終在37歲的年紀英勇就義,用生命踐行了對革命的忠誠。
“彭祥麟、簡舜卿身上那種機智果敢、英勇無畏、誓死不屈的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崩畎l國說,如今,我們修建西湖村烈士陵園,把它納入沙市紅色旅游線路,就是要讓英雄事跡時刻警醒我們,照亮初心,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烈士們未竟的事業,正在這片土地綻放新篇。連續3年躋身全國百強區,取得36項國省榮譽的背后,是沙市人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凝聚“敢爭先”發展勁頭的生動寫照。
(記者 周蓉 陳丹 李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