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痕累累的四行倉庫西墻
青年時期的楊養正
楊養正全家合照
楊養正祭拜謝晉元
通訊員 陳強 全媒記者 王董斌 胡小純 滕銳
2020年上映的電影《八佰》,展現了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壯舉。影片中的楊德余就是以隨縣籍抗日英雄楊養正為原型,再現了他在被飛來的彈片刺傷左眼拔出彈片后仍繼續戰斗的英雄事跡。影片讓更多的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八一三淞滬戰役”。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其中四行倉庫保衛戰更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謝晉元率“八百壯士”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實為420余人,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宣稱“八百人”),為掩護主力撤退,他們不畏強敵、以少擊多,堅守四天五夜,極大激勵億萬同胞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勇氣。
“八百壯士”中有一位來自隨縣天河口的英雄——楊養正,時任國民革命軍88師524團2營1連1排排長。他是“八百壯士”中最后一位去世的,也是唯一的隨縣人。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隨縣殷店鎮天河口社區,探訪抗日英雄楊養正的故居與親人,追尋他的抗戰印記與家國情懷。楊養正的故居老屋早已湮沒于時光,但從親人的講述中我們追尋到他從天河口走向烽火戰場的家國往事。
楊養正本名楊得馀,乳名楊昌水,隨縣天河口老街人,生于1914年6月。楊養正父母育有子女3人,楊養正排行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姐姐,他是家中的獨子。民國時期楊養正父母在街上開設勤行(炸油條、賣糕點、副食)謀生,家道還算殷實。父母對家中獨子寄予厚望,楊養正年幼時在老家讀過私塾,也許是受楊家將精忠報國的影響,楊養正從小就志在四方。1933年,湖北保安團在天河口招兵買馬,19歲的楊養正瞞著父母報名參軍,怕母親阻攔,他把名字楊昌水改成了楊得馀,為此母親傷心了好久。離開家鄉的楊得馀輾轉多支部隊,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湖北保安團馳援88師,編入88師524團,那時的楊得馀在槍林彈雨中已經成長為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機槍手,憑著這一好身手,楊得馀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屢建奇功。
1937年10月30日晚上12點,楊得馀奉命撤退,但是日本人的坦克封鎖了出路,他們退不出去。楊得馀安排兩個班對準坦克打,但打了一陣,坦克依然不動。于是他拿了一挺輕機槍,大吼一聲:“我來打!”他趴在一架輕機槍前面,裝上鋼性彈,這種子彈可以打穿坦克的鋼皮。一梭子彈還沒打完,鬼子朝楊養正開火的地方扔炸彈!稗Z”的一聲響,一顆炮彈就在他頭上爆炸,樓頂被炸開,彈片“啪”一下,飛進楊得馀左眼,血沿著臉頰流了下來。從此,一顆陶瓷做的假眼安在他左眼眶里,伴隨他直到生命終點。
10月31日凌晨,524團團附(團附是民國時期軍隊中的一種官職,主要負責協助團長處理教育訓練、動員籌備等事務)謝晉元率全體將士進入公共租界,被解除武裝,拘禁于上海膠州路,被稱之為“孤軍營”。在租界遭軟禁3年多后,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在帶領士兵晨練時,被4名叛徒刺殺。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入公共租界,“孤軍營”里的“八百壯士”成為戰俘。
日寇將楊養正等壯士押至上海寶山日本兵營,后又押往南京老虎橋監獄做苦工。1943年4月,楊得馀和其他30多名孤軍被押到安徽蕪湖裕溪口煤礦挖煤,不久后楊得馀等30多名孤軍抓住機會逃進了蘇北新四軍游擊區,其中還有湖北應山籍的景勘和另一位吳姓士兵。
1943年5月,在新四軍的幫助下,楊得馀一行經河南、湖北輾轉來到重慶。途中,在河南葉縣,他無意間看到一副對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深受震撼,遂將原名楊得馀改為楊養正。他心里始終憋著一口氣:只要有正氣,中國絕不會亡!
到達重慶后,楊養正被送到位于重慶長壽的第九殘廢軍人教養院療養。長壽街上有家小賣部,他常到那里去買東西,賣貨的年輕姑娘有一個18歲的妹妹,讀文德女中,常來幫忙。一個是聞名全國的“八百壯士”,一個是敬佩抗日英雄的女中學生,兩人一見鐘情——比楊養正小12歲的重慶妹子趙孝芳愛上了左眼殘疾的抗日英雄楊養正,并不顧家庭的反對和他訂婚。兩人約定,不打跑日本鬼子絕不結婚。1945年8月15日,舉國歡慶抗戰勝利。第二天,31歲的楊養正與19歲的趙孝芳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山城重慶慶?箲饎倮谋夼诼暢闪怂麄兓槎Y最動聽的祝福聲。
楊養正和妻子相濡以沫,感情甚篤,他們在重慶南岸區彈子石街住了下來。1953年,楊養正被安排進入重慶南岸副食品水產公司工作,直至1977年退休。楊養正夫婦育有五名子女,粗茶淡飯,陋室以居,雖然曾經受到政治沖擊,但楊養正始終淡然處之,無愧于心。晚年的楊養正常常夢到堅守四行倉庫的烽火歲月,每想到一個戰友的名字,就用顫抖的筆記下來,以寄托對他們的思念。
2005年,鳳凰衛視主持人采訪楊養正:“您自己心里覺得您是個英雄嗎?”楊養正用隨縣口音淡淡地說:“不覺得,只是個軍人,為國家打日本,我不要稱英雄,是個兵就行了!睏铕B正的抗戰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時年91歲的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幾十年來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到上海,回到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去看一看。
在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2005年7月4日上午,楊養正老人終于來到自己當年戰斗過的地方——四行倉庫,心情十分激動。在四行倉庫展室謝晉元銅像前,楊養正上前撫摸銅像,淚水溢出了眼眶。7月5日上午,楊老來到了謝晉元墓地,他手撫墓碑,失聲痛哭:“報告團長,楊得馀來看你了……”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2010年12月16日下午5時25分,楊養正在重慶去世,以96歲高齡安然“歸隊”。家國,始終在他心里重千斤,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捐出微薄的退休金。楊養正去世后,妻子趙孝芳把別人捐給他們的善款悉數捐給了其他需要幫助的抗戰老兵。
英雄楊養正自19歲離開隨縣后,再也沒有踏過故鄉的土地,這一定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游子未歸,一定有他內心的隱痛,父母早亡,他未能盡孝,世間之哀,莫過于此,他更不愿意自己的軍旅生涯波及親屬。雖然遠離故鄉隨縣,但是楊養正從未忘記生他養他的熱土,子女很小的時候,他就告訴他們不要忘記隨縣老家。楊養正和居住在武漢的堂弟楊昌義交往密切,經常通信。1974年,楊養正年老多病,思鄉心切,委托長女楊慶玲回天河口探親。原天河口文化站站長周祥久告訴記者,楊養正二姐是其表舅媽,楊慶玲回天河口時贈送了他一張個人照以做紀念,二人保持了很長時間的聯系。
楊養正去世后,其子女和居住在天河口的堂兄弟姐妹一直保持聯系。2024年清明節,楊養正的小兒子楊建宏回天河口祭祖,受到了楊氏族人的熱情款待,令他非常感動。
在楊養正隨縣老家的屋后,是一條奔騰的“天河”,其源頭是著名的“三缸瀑布”,河流似從天而降,頗為壯觀,或許很小的時候,楊養正就坐在河邊,望著奔涌的浪花流向遠方遐想,他自己也要成為一朵時代的浪花。在救國救民的洪流中,英雄楊養正用英勇不屈書寫了不朽的抗戰史詩,實現了人生價值的永恒,也樹立起一座精神的豐碑。
楊養正從家鄉隨縣天河口走向民族救亡的戰場,他的故事如同四行倉庫上曾經飄揚的旗幟,永遠在歷史的天空中閃耀。尊重英雄就是尊重歷史。讓我們銘記英雄的來處與歸途,庚續英雄的精神血脈,更好地珍惜當下、開創未來。
老兵凋零,歷史銘記,精神永存!
。ǜ兄x楊養正子女及親屬提供的信息和圖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