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宋敏 劉曉青 通訊員 李勤
在宜城南瓜店杏仁山山坡上,28尊鑄鐵雕像分散佇立。他們身背大刀、手持槍械,身體前傾,神色緊張凝重,額頭鮮血淌至臉頰,像是正在搜尋敵人。置身其間,仿佛回到85年前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1940年5月16日,2500多名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瘋狂進攻杏仁山。張自忠將軍僅率兩個連的衛隊,與數千日軍在此激戰3小時,最終在距杏仁山一公里外的長山,血灑疆場,壯烈殉國。
渡河赴死:將軍的最后沖鋒
1940年隨棗會戰后,日軍為迫使重慶國民黨政府投降,于4月中旬發動進攻,棗宜會戰爆發。
身處襄河西岸的張自忠敏銳感知戰局危急,他安排副總司令馮治安負責襄河西岸防守,自己則毅然渡到東岸戰場督戰。出發前,張自忠預感此去兇多吉少,便給馮治安留下書信:“……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系,及本身之責任,均需過河與敵一拼……”同時,他也寫信激勵部將:“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我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1940年5月16日凌晨,日軍截獲重慶與第五戰區以及張自忠將軍發給蔣介石的電報,意識到不消滅張自忠部隊,就無法渡過襄河抵達宜昌,遂調集重兵圍攻張自忠部所在的杏仁山一帶。
激戰從凌晨持續至中午,張自忠多處負傷,仍堅持指揮。他先派人護送蘇聯顧問撤離,又下令總部200多名非戰斗人員撤退,自己則帶領寥寥無幾的衛隊官兵斷后,最終在長山壯烈犧牲。
紅色文旅:緬懷先烈祭英魂
長山次高峰上,沿著四大坡段的臺階往上走,便來到長山山頂處的“張上將自忠殉國處”兩座新老紀念碑前。老紀念碑于1941年張自忠殉國一周年時建成,新紀念碑建于201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
站在碑前,憑欄遠眺,古木參天。山頂到山腳中軸線的遠端,是杏仁山水庫,水庫邊坐落著“張上將同難官兵公墓”。山腳下,一條條美麗農村路如飄帶般蜿蜒,串聯起周邊鄉鎮,迎接來自各地的游客。
如今,從宜城市區出發,沿著“金羅線”這條美麗農村路前行,可直達“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宜城市農路中心主任高志國介紹:“原來通往紀念碑的道路只有一條。因前來緬懷張自忠將軍的人越來越多,為給游客提供便利,近年來,宜城市借美麗農村路建設之機,打造了3條美麗農村路,直通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
這些美麗農村路不僅方便了游客,還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沿線各鄉鎮發展特色產業,輻射帶動周邊4鎮8村,戶均年增收2萬元。
精神永駐:融入血脈的忠義傳承
走進位于宜城市中心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各類照片、資料、影像、實物在聲、光、電的加持下鮮活起來,讓每一個到訪者都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張自忠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
張自忠將軍犧牲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撰文寫道:“張上將殉國,不僅是為抗戰樹立了楷模,同時也是為了發揚我們民族至大至剛的氣節和精神,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作為軍人,他為民族流盡最后一滴血,盡了軍人的本分;作為軍政長官,他不顧眾謗群疑,承擔責任,堪稱國士。我越研究他就越敬佩他!币顺鞘惺穼W專家王孔庚說。王孔庚致力于研究張自忠,日前在接受央視《抗日英雄譜》欄目組采訪時,幾度哽咽。
為民族而戰的英雄永遠不能被忘記。大半個世紀以來,宜城市建成張自忠將軍紀念園、紀念館、張公祠、自忠亭等紀念設施,并命名了自忠路、自忠小學、藎忱中學、藎忱渠。宜城人民已將將軍的英名融入這片大地的山山水水。
每年的5月16日,是宜城市的第二個清明節。羅屋村的百姓祭奠先人之后會來到杏仁山水庫邊,祭奠張自忠將軍和遇難官兵。這種自覺的祭奠行為,在羅屋村已延續了85年。
十里長山蒼蒼莽莽。長山腳下自忠小學的學生們,從小就聽爺爺奶奶講張自忠將軍帶領部隊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幾十年來,自忠小學的老師換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畢業了一批又一批,但不管走到哪里,他們都會驕傲地說:“我來自自忠小學,我來自張自忠將軍與日寇激戰過的十里長山!
(感謝宜城市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宜城市檔案館、宜城市史志研究中心對本次采訪的大力支持。)
《襄陽日報》(2025年8月4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