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姜雁冰 通訊員 李雯艷 張子緯
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史冊中,鄂西北小城老河口,以其扼守川陜豫鄂要沖的戰略地位,成為抵御日寇西進的關鍵堡壘。這里曾作為第五戰區指揮中樞,見證了無數浴血奮戰與英雄壯舉,為抗戰全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連日來,記者先后走訪了老河口市黨史方志辦公室、老河口市檔案館、老河口市政協文史委、老河口市博物館等,還原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真相。
戰略要地:鄂西北的抗戰中樞
老河口地處鄂豫川陜四省交界,水陸交通縱橫,山川險峻,素有“進可攻、退可守”之利。老河口市博物館館長安衛東告訴記者,1939年9月,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移駐此地,李宗仁將軍坐鎮指揮,老河口遂成為華中地區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同時,擴建后的老河口機場作為關鍵空軍基地,為抗戰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撐。
抗戰期間,日軍向第五戰區投入了大量兵力,妄圖打通中原門戶,攻占老河口。據《老河口抗戰史料》所載,從1939年秋到1945年春,日軍多次向第五戰區發起進攻。李宗仁將軍率第五戰區官兵奮起抵抗,先后進行了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鄂東戰斗、豫南會戰、襄河東西岸反掃蕩、豫南鄂北會戰等一系列戰役。
在這些激烈的戰斗中,第五戰區官兵共殲敵近10萬,成功保衛了鄂北豫南大片國土,有力地阻止了日寇西進的步伐。
浴血十三天:1945年老河口保衛戰
1945年春,已陷入窮途末路的日軍,再次孤注一擲,妄圖攻占老河口。老河口市黨史方志辦公室負責人曹金成告訴記者,從表面上看,老河口是中原的門戶,占領此地似乎能進一步擴大侵華戰果。但實際上,隨著戰爭局勢的演變,老河口已成為插入日軍心臟的一把利劍,直接影響著太平洋戰爭的局勢。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兵力分散,在中國戰場逐漸由進攻轉為局部防御。而老河口機場的存在,對日軍的后勤供給線構成了巨大威脅。美國14航空隊部分飛機與中國空軍合作,組成聯合飛行隊,從老河口機場起飛,打擊日軍后勤補給線。盟軍從四川新津機場起飛、轟炸日本本土的“空中堡壘”(B—29重型轟炸機),也多由老河口機場的戰斗機護航。1944年下半年,老河口航空力量對日軍的打擊愈發猛烈,日軍修復的平漢鐵路多次被轟炸癱瘓。1945年初,中美聯合飛行隊對日軍漢口及運城的彈藥庫進行連日攻擊,2月間更是全力破壞日軍交通線,給日軍造成了重大損失。因此,日軍妄圖通過攻占老河口、摧毀機場,保住其水陸運輸線,以維持太平洋戰局。
據相關史料記載,1945年1月,李宗仁調離第五戰區,劉峙接任司令長官。此時,留守第五戰區的兵力相對薄弱,僅有孫震的22集團軍和劉汝明的第2集團軍。為拔除這顆“眼中釘”,日軍抓住這一交接換防的時機,于1945年3月下旬發動旨在攻占老河口、摧毀機場的“豫西鄂北會戰”。
日軍首先試圖通過空中力量摧毀老河口,對其進行連續轟炸。然而,日軍飛機白天來襲,遭到中國軍隊的追擊;晚上來襲,同樣難以逃脫被攻擊的命運。即便在雨天有霧等惡劣天氣出動,也無法避免被迎擊的結局。甚至有日軍“優秀飛行員”在奇襲途中因天氣原因機毀人亡。
曹金成說,空中轟炸計劃破產后,日軍決定出動地面部隊,不惜代價搶奪老河口這一戰略要地。
1945年3月27日,日軍先頭部隊騎兵第四旅團抵達老河口外圍,戰斗打響。3月31日拂曉,日軍集結主力開始全面攻城。此時守城兵力僅為國民革命軍第22集團軍第125師(師長汪匣鋒)的兩個團,面對強敵,形勢異常嚴峻。在汪匣鋒指揮下,125師官兵憑借頑強意志,依托城防工事,與敵展開殊死搏斗。從3月31日至4月6日,連續擊退日軍多次猛攻,予敵重創。日軍久攻不下,緊急增調重炮部隊。
4月7日,得到重火力支援的日軍再度發動總攻,同時其第39師團攻占谷城,對老河口形成合圍。125師官兵浴血奮戰,當日擊退日軍五次進攻。4月8日,日軍集中兵力猛攻北門,在重炮轟擊和炸藥爆破下,城墻被炸開缺口,日軍戰車及步兵在付出慘重代價后突入城內。經激烈巷戰,守軍終因寡不敵眾,于4月8日晚奉命撤至漢水西岸,老河口陷落。
此役,125師孤軍堅守13晝夜,斃傷日軍約2000人。守軍亦付出巨大犧牲,陣亡963人,失蹤600余人。撤退時,守軍果斷破壞機場設施,使其無法為敵所用,并在漢水西岸繼續牽制日軍直至抗戰勝利,粉碎了其西進四川的企圖。
精神豐碑:見證不屈與傳承
老河口保衛戰是抗戰后期一場慘烈而英勇的城市防御戰,涌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師長汪匣鋒誓與城池共存亡;官兵前仆后繼,營長、連長、排長相繼殉國;炊事兵以菜刀為刃搏殺日寇;非戰斗人員組成突擊隊殲敵。汪匣鋒胞弟、空軍中將汪夢泉駕機為兄助戰的故事,更成為兄弟并肩抗敵的佳話。
據《老河口抗戰史料》記載,自1939年至1945年,老河口作為重要戰略支點,雖最終淪陷,但在長達數年的時間里,它如同堅不可摧的堡壘,牢牢阻擋了日軍西進的步伐,長期阻滯日軍西進,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戰大局,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日軍占領期間犯下滔天罪行,據不完全統計,先后轟炸老河口120余次,先后制造了多起慘案,屠殺平民4800余人,焚毀房屋逾30萬間,財產損失難以計數。
如今,國民政府第五戰區李宗仁長官司令部舊址、老河口機場遺址、老河口市中山公園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光未然陳列館等抗戰遺跡,成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生動教材,每年吸引眾多民眾和學生前來憑吊。
老河口的抗戰歷史,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精神的象征。它時刻警示后人銘記血與火的歲月,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激勵中華兒女在新時代奮勇前行。這座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民族記憶之中。
《襄陽日報》(2025年8月9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