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以音符為槍炮,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寫出《黃河大合唱》等不朽樂章;以人民為知音,讓抗戰救亡的吶喊化作雷霆響徹華夏。冼星海以音樂為武器,為人民發出抗戰的怒吼。8月14日的《抗日英雄譜》,讓我們聆聽冼星海以音樂救國的抗戰故事。
這是冼星海的經典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的歌詞選段。這首作品體現了中華兒女團結一致抗日救亡的呼聲和一往無前堅不可摧的意志,《黃河大合唱》被傳唱至今,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寫照。
冼星海原籍廣東番禺縣,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門一戶貧苦的船工家庭。他先后在嶺南大學、北大音樂傳習所、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音樂。青年冼星海在此期間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對勞苦大眾產生了深深的同情,他開始思考“學音樂到底是為什么”這一問題。正如他在《普遍的音樂》一文中寫到:“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樂!1929年冼星海前往巴黎學習深造,貧寒逆境中,他依然懷有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鞍嗽虑锔唢L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巴黎求學期間,冼星海以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為靈感寫下作品《風》,成為當時法國巴黎電臺播放的第一首中國人的作品。冼星海身處當時的巴黎,也被波瀾壯闊的政治和社會變革、風起云涌的各種社會政治思潮所影響,在心中埋下革命的種子。
1935年,冼星;氐介焺e6年的祖國!鞍恕ひ蝗变翜箲鸨l,中國劇作家協會和上海戲劇聯誼社發起組織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并決定成立救亡演劇隊。冼星海在目睹祖國危難四伏、遍地瘡痍后,義無反顧地投身文化界的抗日救亡洪流中,他報名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二隊。
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冼星海隨演劇二隊赴各地進行巡回演出,在郭沫若、田漢的直接領導下,冼星海與張曙等人一起組織了大規模的抗日群眾歌詠運動,在田間地頭、工廠礦井、學校,宣傳抗日救亡。同時創作了《游擊軍》《在太行山上》等一大批抗日歌曲。毛澤東《論持久戰》等一系列圍繞抗日戰爭的軍事思想發表后,“挺進敵后、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這一戰略思想鼓舞、啟發了冼星海,他以高昂的熱情創作了一系列以敵后抗日為主題的歌曲。其中,《到敵人后方去》是傳唱度最高的歌曲!暗綌橙撕蠓饺,把鬼子趕出境”,激勵了無數熱血青年奔赴抗日最前線,成為那個時代的響亮口號。1938年底,冼星海收到了延安魯藝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的聘任信。帶著對自由和進步的向往,他奔赴延安。
1939年,日寇的鐵蹄踏遍神州大地,國家蒙難讓冼星海寢食難安,他渴望創作一首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來喚醒民眾。
武漢會戰期間,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壺口瀑布東渡黃河,以奔騰不息的黃河和搏擊風浪、高喊號子的船工們的搏擊精神為靈感,創作了長詩《黃河吟》。冼星海聽到詩歌后,心潮澎湃,在昏暗、寒冷的窯洞中創作了6天6夜,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曲譜由此誕生!饵S河大合唱》歌頌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戰斗意志,痛斥了日寇的殘暴和帶給民眾的災難,以強有力的音調號召民眾保家衛國、反抗敵人。廣州番禺博物館館長鐘石林表示,一曲《黃河大合唱》可以鼓舞成千上萬人。不斷吹響號角,讓戰士們一輪又一輪沖鋒,保衛國家,保衛民族。
這個曲譜是1939年4月,《黃河大合唱》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時,指揮鄔析零親手抄錄的《黃河大合唱》第一版簡譜總譜。
1939年5月,在魯藝成立一周年的首場音樂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的黃河大合唱正式公演,引發強烈反響,被譽為“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隨后,黃河大合唱唱響了全華北,全中國,向全世界,全人類發出了中華民族的怒吼,無數人唱著“風在吼,馬在叫”走上了抗日最前線。這首大合唱鼓舞了一代中國人為民族解放浴血奮戰。
1940年5月,冼星;包S訓”,到莫斯科參與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制作與配樂。次年蘇德戰爭爆發,他輾轉流落到阿拉木圖。在饑寒交迫之際,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期間,冼星海將哈薩克民族音樂的豪邁氣韻融入創作,相繼完成《民族解放》《滿江紅》等多部作品。他與拜卡達莫夫共同創作的音樂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精神號角。
專家表示,他對于音樂作為一種武器的理解,已經不再局限于只是表達中國的抗戰已經變成是反法西斯聯盟的方式,發出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口號。
由于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帶著對祖國和親人的眷戀和對未竟事業的遺憾,冼星海1945年于莫斯科病逝。延安各界為他舉行了追悼儀式。毛澤東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他們用一個中國人的名字為一條街道命名,這條街道的名字叫做:冼星海大街。如今,這條街道成為中哈兩國彌足珍貴的共同歷史記憶,也用音符譜寫著中哈友誼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