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培和 杜凱文
翻開《武漢淪陷史》,一段浸透著血淚與抗爭的城市記憶徐徐展開。這部由涂文學、劉慶平等專家學者歷時五年編纂的厚重著作,以73萬字的恢弘篇幅,從城市史視角系統梳理了1938年至1945年武漢淪陷時期的悲壯歷程。該書不僅填補了抗日戰爭中城市史研究的薄弱環節、空白地帶,更以翔實的史料與深刻的洞見,讓我們讀懂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
1938年10月25日,日軍鐵蹄踏入武漢,這座明清以來便以繁華著稱的都市,淪為焦土。工業基礎毀壞殆盡,社會經濟全面崩潰,人口銳減。然而,正如書中所揭示的,武漢人民從未屈服。從偽漢口維持會會長計國楨被民眾刺殺的自發反抗,到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20余支游擊隊在敵后燃起抗日烽火,這座城市的抵抗從未停歇。
《武漢淪陷史》的價值,不僅在于還原歷史真相,更在于其獨特的研究視角。編纂團隊耗時五年,輾轉武漢、南京等地檔案館,搶救性挖掘出原始檔案、報刊社論、時人日記等稀缺史料,打破了以往抗戰史研究“重軍事輕社會”“重宏觀輕微觀”的局限。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曾評價該書“視野寬闊、視角多元”,正是因其跳出了單純的軍事敘事,轉而關注市政管理、經濟結構、文化教育等城市肌理的變遷,讓讀者得以窺見戰爭陰影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與精神堅守。這種“以城觀史、以史見人”的研究方法,為當代城市史研究樹立了典范。
尤為深刻的是,書中對武漢城市韌性的剖析?箲饎倮,這座城市憑借交通優勢與百年商埠的商業基因迅速復蘇:1946年人口恢復至92萬,1948年突破116萬。涂文學認為,武漢由于其交通地位和商業屬性,在戰爭結束以后,往往能夠迅速修復,市場再度繁榮,這在中國其他城市中是非常少見的!
重讀《武漢淪陷史》這本書,它時刻提醒我們:一個城市的真正價值,不在于高樓大廈的多少,更在于其人民面對苦難時的精神品格。從1938年的抗戰焦土之城,到2025年的創新發展之城,武漢用近百年時間書寫了一部關于韌性與復興的史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這座城市正以“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現代化新征程中續寫屬于自己的傳奇。
(第一作者侯培和,為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