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的保護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長久的牽掛。
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牢記殷殷囑托,扛起保護責任,踐行媒體擔當。本次聯動報道經過前期精心策劃,于2025年8月15日正式啟動,將于2026年1月5日結束,歷時四個多月。其間,全國50多家地市媒體記者將聚焦長江大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走進長江流域的100余個村莊,與村民同吃同住,通過全景式蹲點調研,記錄從長江源頭青海玉樹到長江入??诔缑鲘u的生態蝶變、厚重文化、發展實踐。
長江作為世界第三大河流,保護與發展具有全球示范意義。本次聯動報道中,各媒體將建立報道協同機制,凝聚傳播合力,發揮媒體新質生產力優勢,以圖、文、視頻、手繪長圖等形式推出全媒體報道,并通過國際傳播外宣渠道進行傳播,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在生態治理方面的實踐和成果,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
長江源頭高原村落的綠色守護
清晨的通天河畔,薄霧還未散盡,帶著高原特有的清冽寒意。
這里是有著“萬里長江第一灣”美譽的高原村落——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葉青村。盛夏的青藏高原綠意盎然,葉青村“綠源”黨支部書記多瑪多杰才仁和村民們踏上巡護路,草甸上的露水很快打濕了褲腳。
多瑪多杰才仁胳膊上的紅袖標,如火焰般在風中翻卷,格外醒目。生態管護員查尼瑪挎著邊角磨得發亮的巡護包,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草地上前行。
順著查尼瑪指的方向望去,晨光中的河岸干凈整潔,青草在風中輕輕搖曳。
曾幾何時,村里深陷生態困境:村民靠河吃河,過度放牧讓草場被啃得露了土。如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如種子落地生根,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蔓延,水清岸綠的景象重現眼前。
蝶變,何以發生?記者8月3日來到葉青村蹲點,一探究竟。
通天河畔有“綠源”
2020年,為了更好守護長江源頭生態,“綠源”黨支部應運而生,肩負起筑牢長江源頭生態屏障的使命。
“為啥叫‘綠源’?”記者追問。
隊伍中,72歲的老黨員加多拉文拄著根磨得光滑的木杖,步伐雖緩卻始終緊跟隊伍。
天剛蒙蒙亮,加多拉文就揣著饃饃趕到了村口,手里攥著個干凈的垃圾袋,嘴里念叨著:“黨員得帶頭。”
在黨員帶動下,晨巡隊伍從最初10余人壯大到60余人,村民們從旁觀到參與,手里的垃圾袋從“裝不下”變成了“無垃圾可裝”。
“袋子空空的,但我們心里滿滿的?!倍喱敹嘟懿湃蕵泛呛堑卣f。
“治多”在藏語中意為“長江源頭”,這片土地既是109國道與青藏鐵路交會的咽喉,更是“野生動物王國”的核心地帶。
多年來,治多縣積極推進長江源國家文化公園生態文明示范區和長江第一灣國家公園生態展示窗口建設。葉青村的晨巡隊伍,正是最鮮活的實踐者。
太陽越升越高,“紅袖標”在通天河畔移動的身影,成了最動人的風景。
“客約日贊”的歌聲
黨員帶頭只是起點。
如何讓生態保護從“少數人干”變成“全村人忙”?葉青村用一套“立體防護網”給出答案。
“客約日贊——”清亮的歌聲從遠處傳來,夾雜著歡快的笑聲。查尼瑪笑著解釋:“這是村里的環保組織在唱環保小調呢!”
2022年,葉青村村民自發成立“客約日贊”,80多名成員里既有放牧歸來的漢子,也有剛放下鍋鏟的主婦。他們把環保理念編進藏語歌謠,讓“清清河水別弄臟,青青草原別受傷”的旋律傳遍村頭巷尾。
歌聲未歇,查尼瑪忽然停下,從包里掏出本泛黃的日記本:“你看這個?!?/span>
翻開本子,密密麻麻記錄著今年的巡河見聞:“3月15日,發現新鳥巢”“5月2日,清理河岸枯葉”“7月8日,見到野生動物的腳印”……
他的指尖劃過字跡:“這不僅是我的工作,更是全村的生態賬本?!?/span>村里47名管護員像47個移動監測站,加上2名河湖長,守著5989萬畝土地,森林草原防火、病蟲害監測、垃圾清理,樣樣不落。
正說著,村民才仁尼瑪彎腰撿起片枯葉扔進垃圾袋。“現在誰還敢隨手扔東西?”他笑著晃了晃袋子。
綠水青山的底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持續向好的生態,悄然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今年6月,治多縣重點文化旅游項目——萬里長江第一灣景區正式開門迎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在這里,游客不僅能飽覽壯美的自然風光,更能沉浸式體驗當地獨特的生態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聽村民講長江源頭的故事。
通天河被夕陽染成橙紅色,倒映著經幡和雪山。往回走時,村民們聚在村委會前嘮嗑:“我今天看見藏羚羊了!”“河水比去年漲了些,草更旺了!”……
笑聲順著河風傳開,和流水聲匯在一起,像支輕快的歌。
葉青村的守護仍在繼續。每片草場,都有人記掛著草長多高、羊別啃得太密;每條河岸,都干干凈凈,河水倒映著藍天白云。草好了,水凈了,游客來了,村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了。
通天河,碧水長流,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