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蓋率攀升至91.16%,活立木蓄積量年均增長超2%……”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神農架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一連串振奮人心的數字勾勒出這幅“華中綠肺”的活力圖景。
近年來,神農架林區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理念,扎實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
生態屏障越筑越牢 綠意深處藏匠心
“森林資源管護全面加強,為華中地區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绷謽I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黃宏波的話語里滿是自豪。如今的神農架,森林覆蓋率增至91.16%,活立木蓄積量實現年均增長2%以上,生物多樣性系數穩定在81.18。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化林修復等工程,累計完成造林綠化350余萬株,修復退化林32.7萬畝,封山育林108.86萬畝。連續45年無較大森林火災、無重大森林病蟲害和林業“四亂”問題。
何以取得如此成績?答案藏在護林員腳下3.2萬公里的巡查軌跡里。
今年上半年,護林員巡查里程超3.2萬公里,排查林緣交錯區、線路通道“樹障”區、老舊配電設施損毀區等森林火災隱患1400余處,整改率達100%;堅持“火種寄存”和掃碼進山制度,繳存火具428個,并通過舉報獎勵機制動員全社會監督;開展宣傳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工地、進農戶“五進”活動,覆蓋群眾17萬余人次,群眾森林防火意識全面增強。
答案藏在永不停滯的變革與創新中。神農架建立“無人機巡護+衛星熱點監測+護林員網格化管理”體系,實現火情監測全覆蓋;推行“中心庫+區域儲備點”物資調配模式,調撥防火服、滅火設備等物資2841余件,基層應急能力全面提升。
如今,749種脊椎動物、4329種維管束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2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與79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共同編織出生物多樣性圖譜。
2024年以來,300多只野生動物在救助中重歸自然,省級疫源疫病監測標準站的建成,讓守護更添科學底氣。
面對“不冒煙的森林火災”,神農架以“組合拳”應對:80萬頭花絨寄甲化身“森林衛士”,3.6萬株松樹接受打孔注藥,25公里生物隔離帶豎起屏障,讓重點區域華山松受害率驟降60%以上!白o松2025”專項行動中,木材企業排查、動態監測與護林員培訓環環相扣,將疫情防控牢牢握在手中。
林長制激活新動能 古樹名木綻新顏
4000余次巡林履職的足跡,13個涉林問題的妥善解決,見證著推進林長制的堅實步伐;“林長+”機制如紐帶般串聯起警長、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河湖長,繪就“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的生動畫卷;150余條無人機航線與地面巡護相配合,1900平方公里山林盡收眼底,讓守護既有廣度更有精度。
2025年“清風行動”中,9起涉林案件的查處如利劍出鞘,斬斷破壞生態的黑手,為野生動植物撐起保護傘。
古樹名木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寄托著廣大人民群眾的鄉愁情思,延續著優質的生物基因,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根據最新普查結果,全區共有63.7萬株古樹名木,古樹群15個,古樹名木資源占全省的80%以上。
今年1月,《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出臺,林業管理局進一步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力度,為古樹名木制定“一對一”保護方案,實施“一樹一證號、一樹一醫生、一樹一監護、一樹一銘碑、一樹一經費、一樹一檔案、一樹一監控、一樹一方案、一樹一文化、一樹一考核”專項保護措施,實施一級古樹搶救復壯項目和小微濕地修復項目,讓這些“綠色國寶”在精心呵護中續寫傳奇。
綠色發展惠民生 生態價值節節高
天麻25萬棒、淫羊藿3874畝、靈芝2萬棒——“神農藥谷”里,這些數字見證著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林下天麻與淫羊藿接茬種植試驗的成功,如同打開一扇新窗,讓綠水青山中長出“金葉子”。
兌現生態補償資金3500萬元,繼續選聘生態護林員1900名,為農村提供1萬余個務工崗位,推動實現政策性森林保險全覆蓋,讓“生態惠民”看得見、摸得著。
一個個重點項目為生態底色添彩:總投資3.8億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重點實施退化林修復29.7萬畝,封山育林102.86萬畝,今年底將全面完成;湖北省丹江口庫區水源地(神農架)國土綠化示范項目總投資為1.92億元,實施低效林改造9.34萬畝,現正全面開展業務培訓,月底將全面開工;以水滅火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9786萬元,擬在全區新建森林消防水桶、蓄水水箱600余個,有效蓄水1.62萬立方,配備以水滅火配套設備、裝備機具7448臺(套),截至目前累計完成基礎施工467個,其中水箱基礎228個,水桶基礎239個,預計8月中下旬前完成施工;實施森林防火阻隔系統項目,包含668公里的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和282公里的生物防火阻隔帶建設任務,累計完成投資3.83億元,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走在全省前列,森林火災綜合防治能力穩步提升。
站在新起點,神農架將以更高標準守護“華中屋脊”的生態明珠,讓生物多樣性之美浸潤每一寸土地,讓綠色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續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