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義超 通訊員 覃丹 吳育航
“以前最怕去西門菜市場,買菜十分鐘,停車半小時!”8月10日傍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城龍舟坪鎮西門菜市場,下班買菜的覃女士,幾分鐘便將車停進立體車庫。
長陽靠山面水,地形狹長。2021年,縣城所在地龍舟坪鎮,每平方公里小汽車保有量已達1.5萬輛,但公共停車位僅770個。停車矛盾下,沿街停車、占道停車成了常態,不足15米寬的沿江干道,幾乎堵成了臨時“停車場”。
噪音擾民、街容臟亂等問題,讓超過43%的群眾對“停車難”問題反映強烈,政府部門累計收集到的關于停車場建設的“心愿清單”達3000余條。
攥著這3000多條“心愿清單”,縣里犯了難:往前一步是江,往后一步是山,上哪兒給老百姓變停車位呢?
問需于民,“增車位”成頭號民生實事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增車位”成了長陽頭號民生實事。
聚焦停車難題,突出問題導向,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和相關部門,多次深入西門菜市場、糧食商業城等10余處人口和商業密集區走訪,了解矛盾癥結,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
“就算在螺螄殼里做道場,也要把車位擠出來!”長陽城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銳說。
西門菜市場原為西門飯店,早年建造時未考慮建設停車場所。長陽城發集團將該地塊規劃的停車樓項目與西門菜市場改造項目相結合,為周邊群眾新增了150個立體停車位,日均可服務群眾700余人次,有效緩解了群眾買菜停車難問題?臻g優化后,市場攤位也從14個增加到39個。
500米外的縣糧食商業城停車場綜合樓項目現場,眼下正在規劃建設37層的立體停車場,可為周圍居民提供204個停車位。
“開門”辦實事,以作風之變架起民心之橋。城市更新中,長陽拿出最好的地段用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截至目前共盤活28處縣城存量土地、新增停車位2261個。過去幾年,縣城累計新增停車場47處、增加停車位4826個。
問計于民,犄角旮旯變“金邊銀角”
“長陽幾乎全境皆山,土地非常有限,除借城市更新增加停車位,更要以系統思維解決難題,提升學習教育效果。”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副縣長王梁表示。
網絡平臺問政、三級書記懇談。通過民主協商會、市民議事廳、網絡建言獻策等形式,長陽積極征求群眾意見建議,針對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商圈菜場等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難點區域,開展“停車難”問題專項調研,梳理形成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三張清單”,問計于民破解車位供需矛盾。
“為集約節約用地,縣城已建和在建6個立體智慧停車場,累計可增加車位865個。”長陽城發集團資產公司停車運營部負責人皮曉明說,地面不夠用,就向空中要空間!
津洋口集鎮中心的一塊臨江荒地常年閑置,停滿了各類“僵尸車輛”。長陽城發著手對荒地進行改造,4個月后,曾經的20畝荒地變成了擁有近200個車位、5臺快充充電樁的高標準停車場。
鉆墻打洞,見縫插針。通過走訪排查,縣城線毯廠、刨花板廠、自來水公司等每一處閑置的犄角旮旯,都被挖掘出來,分別建成了20個到40個車位不等的微型停車場。15處邊角地帶,新增停車位580個,搖身一變成為“金邊銀角”。
問效于民,全縣15家機關事業單位車位共享
群眾滿意度,是檢驗服務質效的唯一標準。只有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為群眾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
解決縣城人口稠密區、清江河畔等地停車難,除了新建車位謀增量,還要創新停車場景、盤活存量——
王梁介紹,探索“錯時共享”盤活停車資源,長陽采取接管、租用、代收費等方式,推動全縣15家機關事業單位、9個住宅小區車位錯時開放共享車位,累計盤活停車位2994個,車位周轉利用率提升了20%,“不讓一個車位閑置”。
通過大數據分析,長陽根據人流車流規律科學劃定三類特色停車區:設置潮汐車位,滿足高峰時段需求;設立出租車專用停靠點,保障出行便利;規劃商戶專用車位,服務商業經營。每日18時至次日8時,縣城開放“夜間經濟停車帶”,允許消費性車輛臨時停放,既規范了日間交通秩序,又為夜間經濟注入活力。
8月11日,在宜都工作的長陽居民韓宇澤,回龍舟坪參加聚會。他點開手機上的“長陽智慧泊車”APP實時查詢,很快便在餐館附近找到了車位,還能享受“先離場后付費”等快捷服務。
截至目前,長陽車位總數突破6700個,同比增加32.6%!伴L陽智慧泊車”APP注冊用戶突破2萬人,在云端實現了“全縣一個停車場”。
堅持讓利于民,“短時免費、長時優惠、夜間低價”的階梯式收費,讓停車收費有了人情味。作為旅游大縣,長陽還在春節、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期間,將公共停車位全部免費,累計為外來游客和本地群眾節約停車資金600余萬元。
以“問題解決率”檢驗“作風轉變度”。學習教育期間,長陽推動各級黨組織廣泛開展拍幸福照、義務理發、采茶幫工等“小幸福行動”8280余項,幫助2.9萬余名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